01
沒有熱搜的這兩天,有個綜藝節目成功出道,在全網掀起熱烈討論。
三十而立,三十而勵。
30位平均年齡30+的女藝人組成一個組女團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
節目里有鐘麗緹,伊能靜,寧靜等年紀偏大藝人,也有30出頭的演員,歌手等等,年齡從30歲跨越到50多歲。
這和我們印象中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青春活力,唱跳俱佳的女團形象很不同。
這30位姐姐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是很有實力,可圈可點。
把她們組合在一起,就像寧靜說的:這么多娘們在一起怎么辦?
姐姐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有的說現在就是我覺得最好的年齡,有的說老公,有的說孩子,也有說想要來挑戰自我,不受年齡限制。
看看,女性的年齡總是要被拿出來說事。
20歲應該干什么,30歲應該干什么,40歲50歲就到了作為女性的暮年。
這種刻板的印象正在被這群姐姐們打破。
姐姐們一出場也是各有氣場。
寧靜說“還要介紹我是誰,那我這幾十年白干了”
還有張雨綺的“超越都成姐姐了?”
這群最小30歲,最大50多歲的女人聚在一起,參加女團比賽,并且在各自的領域里都是有一定沉淀和成績的女人,讓她們一起比賽搞女團?
這無疑是很燃的一件事。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我好像沒那么害怕變老了”。
是的,女人終其一生都在對抗年齡,但是現在我們看到30+的女性,40+的女性,甚至50+的女性依然放下過往的成績,敢于挑戰自我,走出舒適圈,參加女團,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話題度的現象。
02
說完話題度,就來講講節目本身,拋開年齡的炒作,女團的本質還得看各位姐姐的舞臺表演實力。
如果說很颯,很敢,很拼是姐姐們的標簽,那么是不是應該更看重實力,讓比賽回歸比賽呢?
我們來看看黃曉明,明顯他是有很強的求生欲的,上來就說:我是來伺候各位姐姐的,這里有的人是我的妹妹,有的是姐姐,就統一叫小姐姐吧。
在杜華等三人但凡有點尖銳評價各位姐姐的試鏡表演的時候,曉明哥會在旁邊不停的喝紅臉,安撫各位小姐姐,他說自己做過藝人,知道藝人面對不好的評價的時候其實是很敏感的,有的姐姐是已經做了媽媽,還是要照顧她們的情緒。
有幾位姐姐跳的是蔡依林的歌曲,明顯跟原唱差距甚遠,但是臺上臺下一片叫好聲。
寧靜說完全不喜歡跳舞,但是還想來參加挑戰,就是因為好玩。
所以,這個真不是什么女團比賽出道的節目,而是一個就像曉明哥說的是個加分項。
說白了,這個只是一個另辟蹊徑的綜藝而已,只是它把年齡大的女藝人組織在一起,引爆了一個話題,這個話題就是對抗女性的年齡,輸出女性價值觀。
如果真的嚴格作為一個組女團的節目,我想這些都不值得吹爆,不是說這30位姐姐不優秀,而是她們各自精彩,各有特色,組女團也不是說非得千篇一律,唱跳整齊劃一,而是至少就像最早開始出道的SHE組合,三人各有特色,但是又有求同存異的地方,個個也能唱也能跳。
這30位姐姐有幾位談鋼琴的被分到唱跳組,寧靜就直言不想成團,不愿意跳舞,來就是為貪玩。
成團就意味著摒棄自己身上一些個性化的東西,成為團隊的一員。
但是個性化的東西恰恰是藝人作為某個領域特異的標簽,作為成名多年的藝人,這些都是要做出選擇和取舍的。
但是,拋開這個節目的表象,看看這30位姐姐,即使不上這個節目,她們每一個都不是普通的人,有的是出道已經30幾年的藝人,她們所取得的成就無論在哪個年齡都遠遠的超越了同齡人。
所以,她們無論做什么,都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就算是失敗了,那也只是一個綜藝而已。
所以,對于普通人來講,看了個節目,就覺得不害怕變老了,只是一時的感慨,于實際卻并無多大的意義。
03
女人對年齡的焦慮并不是年齡越來越大,皺紋越來越多,而是當你當了那個年紀,卻沒有過上那個年紀該有的生活,你的生活狀態匹配不上你的年齡,才會讓你覺得焦慮。
像這些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她們當中很多人十幾歲,二十多歲就已經出道了,她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女生。年齡對于她們來講根本就不是事,所以她們30歲也好,40、50歲也罷,她們的年齡焦慮肯定不會如你我一樣大。
對于大多數30+以上的女人來說,老公,孩子,家庭就占據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白冰,伊能靜,鐘麗緹也都在節目中談到了自己的孩子,可見無論多成功的女人,孩子,老公和家庭始終是女人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的東西。
年齡越大,越覺得家庭才最重要,不管是社會大輿論環境還是女性自己都會把重心轉移到家庭中來,但是時代的發展又要求女性做一個經濟,思想各方面都獨立的女性,所以回歸家庭的女性會為經濟不獨立而焦慮,追求事業的女性也會為不能時時陪伴孩子而愧疚。
現在這些50+的姐姐們都還在為夢想和舞臺拼命,給我們普通人的意義不是治愈了年齡焦慮,而是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只要你想都是可以出發的。
就像節目組開場白說的那樣: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這些本身已經很有話題度的姐姐們,都能放下過往,重新出發,這點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只有女人真的不把自己的年齡當回事,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享受自己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