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媽媽還年輕,那時家里寶貴的設備就是磁帶和錄音機,太小對于音樂并沒有什么概念,屬于有聲就聽、沒聲也不會主動想要去了解的東西,那時媽媽最喜歡的磁帶是高勝美和鄧麗君,那個年代很流行這種抒情式歌曲,而我并沒有太多感受。后來哥哥長大了,家里播放的音樂都是劉德華等四大天王的歌,仍舊是舊磁帶里的聲音,大學以前我并沒有太多欲望想要去主動聆聽音樂,直到大學后,才發現一個人對于音樂的喜好代表著這個人的個性。
喜歡聽輕音樂,大概代表著這個人愛安靜喜歡思考吧。比如大一大二時期的我,那個時候只喜歡輕音樂,找遍了各種網站下載班得瑞、久石讓、石進等音樂家的輕音樂,仔細聆聽分辨里面的每一種樂器,觀察他們的配合,想象著鋼琴家雙手十指在琴鍵上跳躍,同時用手在空中劃著音樂節奏的高低起伏,不把里面的不同樂器的聲音分解拆離出來不罷休,而且尤其喜歡在夜幕降臨時,在去圖書館的林蔭小道上聽著輕音樂和著微風低著頭一步一步走著,仿佛走十分鐘的路程聽十分鐘的輕音樂就能鼓舞我克服懶癌去學習,那個時候我經常想輕音樂就是純音樂啊能夠凈化心靈消除雜念,而且竟然覺得那些流行歌曲尤其搖滾特別讓人浮躁,所以學校舞臺的搖滾演唱我從來都避而遠之,難以想象很多人怎么能忍受這么吵鬧的環境。這個時候的我學習成績還好,大概有一部分功勞是屬于輕音樂的。
后來無意中聽到《畫心》,覺得這首歌的聲音飽滿成熟,心想這首歌的主人一定是一個獨立自主堅強的人,我很敬仰這樣的人,后來就瘋狂喜歡上張靚穎,開始一邊欣賞她的音色一邊想象著一個“以為中“的人,慢慢從音樂中發現的不止是那些樂器聲音的完美配合,而是歌手的為人和對歌曲的感情,那個時候我崇尚獨立自主和堅強,便喜歡能給我這種感受的聲音和歌手,每當心情不好時,不再是聽輕音樂而是張靚穎的聲音,便能受到鼓舞。之前想一首歌中最重要的應該是作曲吧,直到看過電影《花木蘭》聽張靚穎的《木蘭星》,覺得這首歌歌詞真配花木蘭這個人,發現原來每首歌的歌詞也是一段故事,代表著作詞人本人的才情和感受,在聽一首歌時會感受歌詞營造的氛圍猜測著歌詞的故事。這之前我都一直在聽在想,卻從未開嗓,也的確像我,一直很安靜。
我以為聽了這么多我是喜歡音樂的,后來突然就想開了,覺得喜歡音樂就應該無畏懼去唱啊,就像張靚穎一樣,就開始學唱她的歌,想象著她的表現,也開始去KTV,雖然苦惱于五音不全,卻越唱越熱愛,覺得聽歌容易唱起來真難啊,聲音高低大小節奏快慢感情應用完全不是聽聽就有的,開始接觸那些喜歡唱歌的人學習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喜歡音樂的,一定要唱好,精力都花在唱上了,像之前聆聽的“仔細認真“就沒有了,以及不只是聽張靚穎了,開始尋求節奏好聽的歌拿來唱,生活低谷時的振奮劑也變成了去KTV唱歌,而不只僅僅滿足于“聽”歌。這個時候也像有關聯式的,學習成績也不在意了,就放寬心似地任其下落,但是在唱歌時的確開心,甚至會一個人去唱歌。
后來也不是為了證明什么,習慣式的將唱歌當作一種娛樂。一直聽流行歌曲,開始會因為喜歡歌曲而喜歡歌手,后來是因為歌手而喜歡歌曲,比如莫文蔚,開始了解她是在歌曲外,覺得這個人長相不驚艷但是唱功厲害性格又很外放,特別喜歡她這個人而去聽和唱她的歌。對歌曲的容忍度也變寬了,由開始只喜歡“我以為的”好音色好歌詞好節奏等,到后來更注重音樂帶來的感受,現在覺得搖滾的環境也確實很嗨,Hip-Hop饒舌類的歌曲也很酷。不過也有一段時間,接觸了很多唱功了得的人之后覺得五音不全的自己再也不要唱歌了,然而一旦唱起來完全忘記那些被秒殺的憂傷,覺得就像殘疾人士一樣,即使身有缺陷也得生活呀,即使五音不全也得唱歌快樂呀,想想的確如此,較真會約束快樂。
喜歡歌曲的風格類型大概能代表個性吧,比如喜歡輕音樂中國風等類型,個性一般比較安靜婉約吧,如果喜歡搖滾電子音等節奏感沖擊力較強的,個性也許比較外放崇尚自由吧,而喜歡欣賞聲音悠揚的,我猜生活一定比較注重品質。所以,喜好成就了一個人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