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返西安游
這次應朋友的邀請來到了西安。剛剛到了西安。坐上汽車。行駛在城市的中心,讓我感覺到,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變得是那樣的大都市的城市氣息。
回想一下,在十年前,來過西安,那個時候,在工作之余。來到西安城墻上觀光,只是快速騎著單車轉了一圈,只是感受無比的震撼,這次認真轉悠轉悠。
你知道西安城墻十八門的來歷嗎?
永不退色的青磚,歷經千年的時間,
依舊堅強的矗立,相伴繁華的西安。
西安城墻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冷知識,比如很多人還不知道西安城墻有多少個門,其實西安城墻共有十八個門,那么這些門又有什么來歷呢?
明代四門
朱元璋本意就是要藩王鎮守四方,因此作為西北龍頭的西安,肯定要格外重視,西安城墻的建設工程當然要作為重點。洪武年間修建的城墻有四座城門,分別為長樂門、安遠門、永寧門和安定門,取“長安永定”之意。
長樂門,即城墻東門,“長樂”帶有祈福大明江山長久歡樂之意,不幸的是,明末闖王從此門攻陷西安,清順治年間,對東門城門進行過重修。
安遠門,即城墻北門,“安遠”意指要邊遠少數民族歸順朝廷,對他們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
永寧門,即城墻南門,作為網紅的它,想必并不陌生。但恐怕沒人注意到,南門很少打開,因為南方主火,為免火災,關閉南門,永保安寧。
安定門,即城墻西門,“安定”二字寓意西北邊疆安泰康定,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民國四門
民國時期,在已有基礎上,西安城墻又開辟四門,后來稱為“四小門”,分別為中山門、玉祥門、中正門和勿幕門,這四座門和軍政人物頗有淵源。
中山門,即“小東門”,由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將軍倡議開辟,以紀念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
玉祥門,即“小西門”,由時任陜西省主席宋哲元倡議開辟,以紀念馮玉祥將軍解西安“八月圍城”之功。
中正門,即“小北門”,后來也叫解放門,民國23年,隴海鐵路通車西安,為了便于連接火車站廣場,開辟中正門。
勿幕門,即“小南門”,井勿幕先生是辛亥革命先烈,先生捐軀赴國,視死如歸,為國民革命立下赫赫功勞。
新中國十門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又開辟了十處城門,按起名大體上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文昌門、和平門、建國門和朝陽門,第二組尚勤門、尚儉門、尚德門和尚武門,第三組含光門和朱雀門。
文昌門,原為抗戰時期開辟的防空洞,后為便于交通,將其貫通。因其臨近文廟碑林,取名“文昌”,大有文化昌盛之意。
和平門,開辟之初,也是為了便于交通,但同時表達了建國后人們對和平的渴望。
建國門,也是防空之用,因其對著建國路而得名。
朝陽門,取名則很明顯,因其向東,是西安城最早見到朝陽的門。
尚勤門、尚儉門和尚德門都和西安火車站有關,為了便于人來車往而建,尚武門則由防空洞貫通而來。“尚”字命名四門,是西安人四大精神品質的體現,即勤勞、儉樸、厚德和勇武。
含光門和朱雀門的命名則來源于唐長安皇城,附近為唐時含光門和朱雀門的遺址,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里,寬闊的門洞遺址,可以看出盛唐的繁榮昌盛。
朱雀門遺址距離現今朱雀門東50米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了解完城墻十八門的來歷,才發現西安城有太多故事,這也正是十三朝古都獨特的魅力。
傍晚約上三五個好友,去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滄桑!登上西安城墻,才真正感受到那個時代偉大氣息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