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英在我家做家政已經16年了,她與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已經是姐妹朋友了。她有我家鑰匙,有次風吹門關上了把我擋在門外我應急求救她,她立馬就騎了電瓶車來救援了。她與她家的故事是農村集鎮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工業園建立需要土地,農民被迫改變他們千年傳承的農耕文明,這個在英國幾百年前工業化進程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的工業園90年代初期中期開始,所有農民就集體拆遷,離開自家水田,水塘以及靠河邊的小院落,搬進一個個火柴盒樣子的小區。
巧英家拆遷補償得到2套房子,一套帶小閣樓。她家一套自住,閣樓單獨租出,就算兩套出租貼補家用。
成為城鎮居民后,文化不高的她去了廠里做工人,可那個廠幾年后倒閉了;她只得去保潔公司打工。認識她就在她是公司外包服務的保潔員。
8年前她哭著說老公闖禍了,要把家里一套房子賣掉換賭債。原來小區里有河南人設局吸引好些男人參賭,有好幾家已經輸了幾套房包括自住房;她老公輸了近10萬元,好在她堅持讓老公去親戚朋友借錢也不買房,為此兩人幾個月不說話。在房價飛漲今天這個可太正確了。
兒子長大要結婚,她為此又高興不開心糾結了快一年,經常睡不著。因為女方條件太好有別墅有小廠子,要求住女方家而且還送了一輛AudiQ5。為兒子少奮斗十年幾年高興,但是雖然沒了田地但是還是農村人習俗,兒子住女家感覺是招女婿她心里憋屈得很。而且彩禮以及老公幾年不拿錢回來(還債)她又要借債她壓力大。我還勸她告訴兒子實情,盡力辦事不要鋪張辦事。她最后還是借了三十幾萬辦婚禮。
這些年她過得越來越開心;債都還了,房租漲了;兒子成為外企白領收入不錯。她孫子孫女齊全,有時惆悵孫女姓她家而孫子姓了媳婦家。她也加入廣場舞隊列給自己起了個微信號 廣場舞迷。她也去社區免費舉辦的家政服務培訓班,還與我分享學習心得。
目前蘇州道路清掃景觀帶種花種草的基本是蘇州失地農民,而且年齡都在65歲以上。年輕一點的大部分做家政服務。
但凡拆遷村與商業小區遠遠看你就可以區分開來。他們的小區綠化覆蓋率少,房子一排排橫豎直平沒有層次感,大門都很簡陋,車庫里都住著那些爺爺奶奶連衛生設施都沒有。這也是目前農村面臨尊老愛老的問題。那些為子女操了一輩子的父母在拆遷后有些在房產證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也得不到法律保護。
城鎮化發展是國家未來發展方向,蘇州總的來說健康是因為周邊工業發展特別依托第一個國家級工業園區(蘇州整體經濟排名全國靠前);而就拿江蘇常州附近的城鎮化發展就大大不如蘇州。江蘇都有差異,那么全國本身發展不平衡,如何幫助失地農民轉型特別老年人關懷需要政府部門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