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bject基本情況
今天有早起閱讀嗎?完成了什么?情緒怎么樣呢?
2017-07-16的晚上完成聽課。和分身術的作業(yè)混在了一起,從RSQC來看,R不斷的被擴大,為了追趕進度,Q質量下降。
二、講了什么內(nèi)容?提出了什么概念
這一頁的內(nèi)容講了快思考和慢思考的過程。
提出了復雜系統(tǒng)(CS)和注意力這一概念。
輸入端的極小差別,經(jīng)過復雜系統(tǒng)后生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系統(tǒng)是個黑匣子,復雜系統(tǒng)有個魔力,進入到的輸入即使只有微小差別(1.000001、1.000002)也會輸出不同的結果。
蝴蝶效應等,我的輿情監(jiān)測也是吧,進入到的是復雜系統(tǒng),不同的負面信息最后發(fā)酵后的走向是什么樣的,我也不能判斷。(我剛剛發(fā)現(xiàn)我的思考問題了,我覺得會往好的方面走,吸引力法則啊,艾瑪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嘛,你以為的符合這個現(xiàn)實嘛,關注信念,同時預防風險)。
系統(tǒng)是因,輸出是果。還記得如何學習編程的小游戲嘛?輸入是打入一段CODE,然后輸出是小怪獸在動。像我之前做的數(shù)據(jù),是不是也只是關注了輸入和輸出端,然后系統(tǒng)的方面,因為我覺得難自動放棄研究了?
三、怎么講的?老大的腦圖VS我的腦圖?
老大說這一部分還沒有形成一個框架把后面的都框住的結構。
在看這部分注意力的分配過程,聯(lián)想到了(調取記憶)《心理學與生活中》解釋知覺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是自下而上的加工過程。系統(tǒng)1自主運行,系統(tǒng)2毫不費力的放松狀態(tài),當系統(tǒng)1遇到阻礙時候(沒有給出答案,或者看到的違反了系統(tǒng)1的模式)系統(tǒng)2會激活。
系統(tǒng)2激活是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在概念的驅動下,注意力全部投入在事物上?
四、和我有什么關系?
1.感受了10分鐘一段的思維導圖
晚上畫腦圖每段基本上10分鐘畫了腦圖,然后還不敢保證自己是看懂了,畫著還有些關聯(lián)不上拿不準的部分。
2.大猩猩的實驗
大猩猩的實驗是幾年前第一節(jié)心理學課上孫彥老師給我們做過,那個結果對于剛接觸心理學的人來說超出了我的系統(tǒng)1的模式,調動了系統(tǒng)2,所以那次實驗一直記憶深刻。
那次的結果真的是我沒有看到大猩猩,因為我的注意力全在白色衣服的人傳了幾次球。還記得那時候老師說了一個概念:選擇性注意。眼見不一定為實。
用作者的話說,我們會屏蔽一些事的事實,忽視顯而易見的事情。想到了周五領導說KK“瞎啊”,瞎是看了卻沒有看到,為什么會看了沒有看到呢?選擇性注意會不會是原因?或者沒有啟動系統(tǒng)2,走了捷徑,思考就結束了?
當領導噴我的時候,我為什么不會當即去思考呢?系統(tǒng)1已經(jīng)遇到了阻礙,這個時候是調動系統(tǒng)2的時候了,但是因為被噴,我感到了壓力,我就走了捷徑,不去想,自動屏蔽她和我說的話。
3.閱讀的目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的閱讀的目的
- 為了休閑、娛樂
- 為了獲得資訊——自己用自己的理解力說一些東西
- 為了提高理解力
像這次共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理解力,而不是理解這本書。理解力是什么?先用作者的話解釋,然后自己再解釋。
為什么不能直接用自己的詞去解釋呢?用自己詞匯解釋,你永遠在自己的認知體系中,無法獲得和作者一樣的認知水平。我覺得我懂了,那是一條心理捷徑和安慰。
靈性圈子里面特別流行一句話,相信直覺,這個直覺判斷是什么?是本能,是捷徑還是專家思維呢?我所謂的直覺判斷,相信直覺好像是逃避思考的借口。
我們自己的理解其實是很容易的,我們只要通過一條捷徑就可以變成自己的理解,必須去尋找作者也是這樣認為的證據(jù).
五、下一步行動
親愛的,干丫的,做到底!
老大共讀時間:2017年07月13日 5:40 - 6:25
聽課時間:20170716 18:00-19:00,音頻+幕布筆記
筆記時間:20170716 16:32--17:14 P7-8預習的思維導圖,20170717 05:41-- 06:35 簡書筆記并發(fā)出
內(nèi)容皆來自于易仁永澄老師的《快思慢想》共讀活動,詳見網(wǎng)站http://fastslow.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