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堂簡介
?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在這里居住了四年,他在此最為人所知的一首詩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我最喜歡的杜甫的一首詩。
我去過杜甫草堂兩次,第一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那時候什么都不懂,也沒有解說員,去之前也沒有對杜甫草堂做深入了解,最終只是走馬觀花的隨便看看,最終留下幾張到此一游的照片而已,回頭朋友問到草堂怎么樣,好不好玩的時候,就會臉不紅心不跳的回說:“簡直沒意思,最好別去,人文景觀一點沒意思。”現在想起來才發現那時候的自己真是蠢斃了。一點不懂草堂的意義,說它是景點就完全把它當成景點來看,對它的是設計及其含義完全沒有了解過我想很多人應該都和我一樣的心情,看得不明所以,如果是的話,那可能真的不算去過草堂,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 我第二次去草堂是和老師同學一起去的,起初大家都不愿去,更別說我這種自認為已經去過一次的人了。然而結果是,我一點都沒有后悔,反而收獲很大,真正感受到了草堂的魅力,對草堂的格局和設計都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詳細布局我記不大清楚了,但是進門就是杜甫的塑像,杜甫的塑像在杜甫的院子里,然后屋子里有十幾個詩人的塑像,屈原,陶淵明,李白,蘇軾,陸游等等,這里邊的詩人要么是杜甫的前輩,要么是收杜甫詩影響的人,還有就是杜甫的好友。而他這么設計的意義就是把杜甫作為主人,把他的前輩后輩好友邀到自己家做客。在這些塑像背后的墻上有一副很大的壁畫,壁畫中從左到右描繪了杜甫從出生到死亡的經歷,并有每個時期的杜甫的一些作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草堂中給人留下很大印象的還有“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歷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甫之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于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
? 由于具體格局不清楚,只好挑自己記憶猶新的地方介紹,草堂中還有用青瓷碎片拼成的“草堂”二字,此外還有用楠木雕刻而成的作品廊,里邊有各個詩人的作品,很有一股書香之氣。草堂中部有茅屋,也就是杜甫居住的屋子,我們進去看的時候意外的發現杜甫家還是挺大的。當然我們還有就是杜甫詩中出現的“黃四娘家”,現在是喝茶的地方了。以上便是我對草堂的比較清晰的記得的景觀,可見圖。
?
二、 杜甫生平及其詩歌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我們留下了1500多首詩歌(一生作詩三千多首)。這些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他的詩歌自唐以來,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圣”。 在藝術上,力倡“轉益多師”,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長,又堅持“別裁偽體”的批判精神,成就極高,以律詩和古體見長,具有“沉郁頓挫”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 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比起“詩仙”李白的浪漫豪放,我更喜歡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或者說我自身比較喜歡“接地氣”的東西。杜甫一生十分坎坷,但他的生活記錄的很少,只能從詩歌中看到一些影子,但其本人盡管遭遇各種不幸,他還是依然抱著一個憂國憂民的心,隨時關注時局的變化,關注民生。他的“三吏”“三別”是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真實的記錄下來,成為他的不朽作品。
? 杜甫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也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習杜甫詩歌的重點,提到這些詩,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并不陌生。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于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饑餓貧窮和貧富懸殊。杜詩善于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由于當時現實社會動亂不安,憂國憂民的杜甫的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也一直比較低沉,俗稱“沉郁頓挫”。他這種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風,對后人的影響也十分深遠。
三、我的感受
? 這次去草堂加深了我對草堂的認識,更加深了我對杜甫的了解與認識,從最開始課堂上學到的杜甫到生活中他的住處的一些了解感覺一點一點的走進了這位大師人的世界,對他的作品風格和他的前輩后輩友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 要了解一個人,尤其是古代的詩人作家,單單從他的作品中去了解有時候往往是不夠的。我以前對于這些詩人的了解就僅限于讀詩,更多的時候是由于教科書上的內容而被動學習的,所以對這些詩人只知道簡單的作品風格,其他的東西一概不清楚。這次去杜甫草堂,可以說收獲是很大的,如果說對杜甫我還差的很遠不夠了解的話,最起碼當我再次踏進杜甫草堂時不會像第一次去的時候那種無知,更不會像傻子一樣別人問我杜甫草堂怎么樣時簡單粗暴的回答別人“無聊”了。如果朋友想要去杜甫草堂的話,我覺得我都可以做解說員,帶他(她)們真正感受杜甫草堂的樂趣,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意義。
? 對于文人和歷史,我們要研究的東西實在太多,如果后人對人文景觀的看法都像我和朋友第一次去杜甫草堂那樣的話,我覺得那是一種損失與遺憾。我們當時去的時候并沒有解說員,所以買票進去就是想看看風景,沒有對想過這是對文化的了解,把它當成一種經歷罷了,想著畢竟在成都念書,成都的景點多多少少還是應該去看看,忽略了草堂的真正意義所在,而且我敢說,很多人都是這樣,不止大學生,很多來成都旅游的人肯定也是這種想法。如果大多數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那么我認為這也是草堂的不幸。所以當第二次去草堂有專業的解說員給我們講解草堂內部結構時其實我很興奮也很覺得幸運,如果沒有這次實踐課程,也許我對草堂的印象會一直停留在第一次,對杜甫這個大詩人的了解與興趣也會單單停留在過去,甚至于對人文景觀的興趣也會永遠提不起來。有了這次經歷,讓我再次對人文景觀有了新的認識,也讓我從表面現象深入到了內部了解。人文景觀還是應該要有解說員解說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其中的意義,感受當時當地的文化氣氛。如果不想請解說員,至少在去之前,要深入的調查將去的地方的信息,自身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會感受得到景區想要帶給我們的樂趣與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