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謁詩圣
???????????? ?????????????????????????2017.2.6(正月初十)
? ? ? ?拜謁杜甫草堂是小時候就有的一種情愫。
? ? ? 杜甫的詩,是在文革期間接觸到的,那是1972年間,學校雖然受到白卷英雄的沖擊,但我就讀的一所農村高中還能維持上課,記得當時課本里曾有杜甫的《石壕吏》,有一次偶然看到一同學有一本殘破的刻印本《唐詩三百首》,好話說了一大籮,央求對方多給我一些時間抄寫下來,我每天如獲至寶的一字一字抄寫,還要艱難的加標點,這可難住了我,連猜帶蒙,也不知道有些斷句是否正確。喜歡的詩句,抄寫完即誦讀,杜甫的詩,就是那時候背了一些,至今還能記得一些名句,諸如《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對《春夜喜雨》特別喜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當時還不知道末一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錦官城就是成都。今天看來,這句詩應是對成都地理風貌的標志性描寫,對成都這座園林城市的文學性描繪)。那時候知道了成都有個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時的舊居,心向往之,但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 ? ? 三十七年的滄桑歲月過去了,2009年6月來成都應聘期間,兒子帶我到草堂第一次匆匆觀攬。9月份來成都之后,又和妻子一同去拜謁一次,較為細致的觀看了杜甫居住的茅屋草堂、綠竹流水。直到最近,因為要寫這篇文字,又獨自重游一次。成都的公園一般都不收門票,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是要門票的,這也是不能常來光顧的原因。好在適逢紀念杜甫的“人日”剛過,還能享受半價(30元)。
? ? ? 杜甫草堂的特點是清涼和靜穆,遮天蔽日的青竹隔離出一個寧靜清幽的世界,使前來瞻謁的游人莫不靜謐肅然。走在幽清的踴路上,我不止一次想:杜甫漂泊到成都時已近五十歲,離開成都時應該有五十四歲了,在當時的年代,應算進入老年了,在經歷了人生的幾十年跌宕起伏后,歷經戰亂、終于在成都尋覓到了一處能夠棲身的平安清靜之所,杜甫的心態應該是怎樣的呢?他的人生態度發生怎樣的變化?
? ? ? 2009年我來成都時,和杜甫當年的年齡差不多,當然,我不可能有杜甫那樣的人生經歷,但是年齡對每個人的心理影響還是有其生物學規律的。我覺得,52歲的我,開始進入心如止水的境界,感覺世界變得無比平靜美好,所有的喧囂褪去,所有的欲望消弭,所有的焦慮不再,所有的糾結解脫,開始覺到生命的圓滿和生活的清澈以及人生的快樂。人一旦擺脫了欲望、焦慮和糾結,人才能最終獲得寧靜,獲得快樂。當然,人僅有寧靜還不等于擁有快樂,快樂是更高的境界,是比寧靜還要高一個層級的境界。因為人生的快樂應該是指靈魂的快樂,靈魂的快樂更困難一些,要享用精神之美才能得以滿足。但只要孜孜以求,也沒有得不到的道理。
? ? ? 以杜甫的文學造詣和人格修養,他居住成都的幾年里理應達到能夠享受人的心靈快樂境界。品讀他在成都時期的詩作,輕快、明麗的詩句顯然較以先為多,“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讀來令人倍覺清麗澄明親切,再如那首著名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雖是居草堂所見,卻是當時成都安靜、繁華、清逸之印象,從草堂門外能看到長江中、下游來往的船舶停靠,遠望可見大邑西嶺雪山之清峻巍峨澄明,內心不平靜、沒有快樂的人是寫不出這等雅俗共賞且深含詩人的審美理想之言的。還有一首《江畔獨步尋花》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浣花溪畔生活的杜甫,此時,才回歸到平靜、愉悅的詩人心境。只是很遺憾,杜甫的一生快樂時光的確并不太多,一些快樂輕松的詩句只在成都的詩章中散落零現。杜甫一生懷著建功立言的雄心抱負憂國憂民,一生都期待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對不公不正之事總是忠耿直言,這樣的人在中國的封建官場上甭說升遷,生存下來往往都很難,加之時局動蕩,杜甫的人生理想經歷著不斷破滅的悲壯歷程,令后人唏噓嗟嘆。在成都草堂獲得的幾年難得的寧靜,也因為現實的殘酷而不斷遭到威脅。最終因為好友的去世,不得不選擇再次離開這片安逸之地,乘船東下,在長江沿岸長年漂泊,最終病逝在湖南的湘江上。
? ? ? 五十歲之前,我對杜甫的這種對自己內心的堅守一直想不懂,五十歲之后,慢慢有點明白了。杜甫的心靈堅守不是出于個人欲望或抱負的實現,而是基于對整個國家民族命運高度責任感的思考關注。我們不可能經歷杜甫時期的唐朝動亂時代,但我們經歷過文革,文革地獄般的十年給蒼生百姓帶來的災難如江海浩淼,引用一句文革十年中遭受種種迫害而堅持活下來的人的一句話或許能詮釋杜甫的這種執著和堅持:“不管天翻地覆,我都用心生活。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有一樣能穿透一切苦難的東西,那就是希望。”杜甫的偉大,就是始終滿懷對國家命運、黎民命運和個人命運的希望。命運之乖戾多舛,對杜甫來說,無奈而悲涼。但是上天卻給了他另一種厚待,冥冥中讓他成為了中國最負盛名的偉大詩人而名垂千古,透過杜甫的深沉、悲壯、凄涼、孤獨的文字,我們可以理解詩人的情操和品格的偉大,理解一個歷史時代的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理解一種寄望與無奈的情愫,也理解了詩的真善美力量。 杜甫的詩主要表現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一份關懷,這份關懷出自于他的心靈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比一般人深厚。他做到了把小我的感情與大我的感情結合在一起,以自己的生命書寫詩篇,以自己的生活實踐詩篇,把自己的生命與詩的生命完全結合起來。我想,后人對杜甫的尊重與推崇,很大程度上應是基于杜甫對國家人民感情的真摯、深厚、博大這一點。
? ? ?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唐上元元年),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稱“成都草堂”,杜甫在門前種了很多竹子,還種了很多花草樹木。他的“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成都先后住過近五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這個時期,杜甫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過了一段安逸寧靜的日子。這時期作品有《蜀相》、《客至》、《旅夜書懷》、《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240余篇,多數詩對成都當時的風貌、四季景觀、民風民俗等有描寫和反映,至今仍然色彩鮮明、生動有韻。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后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即是指居成都和之后幾年。
? ? ? 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復存在,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今天的草堂幾經擴充修葺,占地面積越來越大,仍完整保留著明、清修葺擴建時的格局,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
? ? ? 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圣而后世流芳。杜甫草堂和其所代表的杜甫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 ? ? 記得詩人馮至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這實在是成都的福氣。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這一福分,將杜甫當做自己的詩神,把草堂當成詩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經成為了由來已久的傳統,成為成都人的慶典節日。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還懸掛著何紹基題寫的楹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成都,因為有了杜甫,也成了一座最有詩意的城市。
? ? ? 杜甫草堂位于天府廣場正西方向的青華路南側,當時是偏遠鄉間,現在已屬鬧市區,西臨二環路,東面毗鄰四川省博物館,南面緊鄰浣花溪公園,沿青華路再往東不遠過了一環就是文化公園和百花潭公園。
? ? ? 今日杜甫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紀念性建筑物,坐落在南北走向中軸線上,幽深寧靜。廨堂之間,回廊環繞,別有情趣。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后點綴亭、臺、池、榭,又是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如云的蒼松、青聳挺立的翠竹、蜿蜒曲折的流水。整座祠宇即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進入園內,被濃郁的青綠、平和的寧靜氛圍擁繞著前行,溫暖而莊嚴、親切而肅穆,你仿佛覺得是走向歷史文化深處,去和心中的詩圣完成一場神圣的會晤儀式。
? ? ? 草堂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
? ? ? 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寫。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黃庭堅陪祀。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規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后人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
? ? ?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一對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見墨跡為解放后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 ? ?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體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被后世尊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刻畫的杜甫塑像,常有一些游人肅立致敬、默默凝視。我每次來到這里瞻仰杜甫遠望蒼空、目光深邃的雕像,心里都無比沉重。人生那么短暫,每個人在世上生存幾十年上百年,究竟于他人于國家于社會有多大意義?……從個人角度看,人生于世,對生存者本人當然是有意義的;對于家庭親友也是有意義的;對于身邊的小社會群體可能還是有意義的,但對于更大的社會來說,每個人的存在都有意義么(從這個角度講,杜甫的一生是超逸不凡、極有意義的)?倘從更深遠的時空、從宇宙演變的大宏觀角度看,人的存在有意義么?這個話題挺掃興的,但這恰是人確認自己生存和生活的意義及價值的哲學入口,弄明白了這個入口的哲學意涵,人就知道自己該怎么活了。
? ? ?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他親手修理出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筑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墻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位于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作為草堂標志之一,游人多喜歡在這里留戀徘徊。
? ? ? 梅園,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后來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當你還在月洞門外時,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剪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正月適逢梅花盛開,所以這里的游人顯得特別多。
? ? ?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 ? ? 相比較而言,和杜甫齊名的詩仙李白,其故鄉就是四川江油,當地雖也有青蓮鎮李白故里、市區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海燈武館及太白洞等人文景觀長廊,但與杜甫草堂相比,對世人影響顯得弱得多。
? ? ? 浣花祠,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墻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墻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靜。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國夫人而于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成都后,冀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冀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國夫人舍宅為寺。冀國夫人死后,寺中立專祠并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 ? ? 1997年,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川西民居的特點格局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這次去看又增添了兩處與“茅屋”配套的兩處茅屋農舍式建筑。
? ? ? 盆景園內有1999年建成的“杜詩書法木刻廊”,陳列著百余件杜詩書法木刻作品,是從館藏數千件歷代名人手書杜詩真跡中挑選出,用楠木鐫刻而成,頗具觀賞價值,其詩歌、書法、用材、工藝有“四絕”之稱。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于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館內的基本陳列《詩圣著千秋》,榮獲了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
? ? ? 游杜甫草堂,一年四季皆可,但最好是揀云厚人稀的日子,以使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靜靜的漫步于竹林石徑、廳堂榭廊,借助于幽深叢竹和潺溪流水靜靜地體味詩人的博深情懷,細細揣摩品味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揣摩人生的活法。
? ? ? 人之一生,生活的經過,是一種人生風景,誰都憧憬過地平線盡頭的日出,誰都追逐過生命的爛漫希望,當然誰也都會經歷失意、坎坷、磨難,但人生是要向前的,就需要時時自我化解那些內心追求與悲情命運的交織,為生命滋生清新的、堅強的力量。生命中的一切,來還去,去還來,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生活狀態,每個人都需要去適應世事紛擾中的一個我,又需要清醒地面對內心深處那個本真的我,活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 ? ? 心地平和,才是安度人生的真正橋梁,用一種淡然寧靜去平息那些是非干戈,活出自己生命真、善的意義。人真正的尊嚴,不是維護自己的臉面,而是保持自己內心的清潔,對他人的誤解、成見和傷害,不生分別,不生困惑,不生煩惱,“遇謗不辨”,多少紛爭也就不再相爭。一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自尊并不是固執的認為自己正確,而是能夠尊重差異,與人方便,寬和胸懷,平常心態,還在于做人的仁義與道義,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 ? ? 生活的看破,在于不困于煩惱,不擾于得失,領略生命的真實意義,平靜從容的去承擔生命的深沉,該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辜負曾經流過的淚水,也不辜負那些孤獨的月夜思。
? ? ? 悚然一驚,這樣的人生,是詩人杜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