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啥嘞”
“純爺們”
這些方言都不陌生,但是你能想象這是從一群老外那里說出來的嗎?
有福建口音的老外,有東北純爺們的老外,有廣東口音的老外等等,當你不看人光聽聲音時,都以為是中國人。
試想象一下,當不同種膚色,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外同坐一堂,用著流利的中文去講述著自己國家的奇聞異事,這是個什么場面。
《非正式會談》就是這么一檔綜藝節目,算是各種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吧。
“外國人用中文搞事情的文化訪談類節目,每期十二國代表(外加一位臨時工)帶著彼此的言值(偏見)和顏值(刷臉),配合挑事的大左、楊迪、陳銘和陳超四位司機(補刀專業戶)出演一場互相傷害的大戲。”
沒錯,就是一場由老外飆中文的大戲,平時聽多了別人去講老外怎樣怎樣,包括老外的種種習慣,大部分都是聽說,而這出節目也是直接把這群“歪果仁”當成嘉賓去分享他們的故事。
借用外交場合的那種正式的概念,實際上核心就是“非”進行的一場會談,各國嘉賓圍做一桌用詼諧調侃的方式去討論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事。
在我為那些什么古典什么俗語成語怎么用時,他們已經引經據典說的頭頭是道了。
節目開頭就以一個小劇場開頭,這群“歪果仁”身體力行去演繹我們古代的一些軼事,并加入現代風格,使得整個畫風頓時多了份喜感。
先讓我們感受一下正式開場的畫風:
“我是如果口才論第二,在這里大家都演做一副不敢跟我搶第一的會長大左。”
“我是從來不跟風,要跟娛樂圈的一股泥石流的副會長楊迪。”
“我是只愛獨立思考,外表學院派,內心老司機的秘書長陳銘。”
“我是堅持不變性,絕對要做男嘉賓當中的一朵小紅花的書記官陳超。”
開場白都這么清奇,也為節目的風格奠定了基礎。
節目也是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展開,有提案環節,結合時下的熱點或者其他生活中工作中面對的問題進行探討,整個過程更像是一場朋友之間的聊天,更貼近生活,中間穿插一些游戲。
最吸引我的還是聽他們分享自己經歷的一些奇聞異事,在中國生活的事情,講述自己國家的趣事風俗等。
通過他們講述,我知道了:
原來wifi是澳大利亞發明的,所有購買帶有wifi技術的產品,都需要向澳大利亞支付一筆專利費;
原來被稱為“戰斗民族”的俄羅斯,在談到不滿意自己國家哪里時,竟然說公路太爛了,不是沒錢,而是因為天氣原因,一年大部分的時間都處于寒冬中,所以公路還沒來得及修好,又被寒冬給凍裂了;
在被問到灌湯包是怎樣的一種包子時,其中一位“歪果仁”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他一直不明白灌湯包里的湯怎么弄進去的,且看他神回答:先把包子包起來,再用針往包子里戳一個洞,再把湯灌進去,最后再用針把包子縫起來。。。
還有很多的精彩,其實這節目最吸引人的,還有更大一方面是中外文化的差距,因差距而產生了精彩。
節目由2015年開播走到現在,拍到了第三季,現已完美收官,期待著第四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