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大家對這部片子還是滿懷期待的。很簡單,我們為一部電影買單,也許是喜歡片名,也許是喜歡演員或導演等。而為《羅》買單是因為感覺高大上的片名+大咖云集,最主要還是沖著葛大爺去的。以葛大爺之前高質量的產出,就足以認定《羅》是一部不錯的片子。但那都只是猜測,事實并沒有一片叫好。
先說說我看片過程中現場情況:剛開始大家都聚精會神盯地著屏幕;半小時后,觀眾有些許騷動,有的拿出手機來玩;再過半小時,玩手機人數增加,摻雜著隱隱約約的呼嚕聲;直到電影放完,聽到有聲音說:“簡直是一部不錯的“騙子”,完全看不懂在說什么,簡直是在說鳥語”,“這是一部藝術片,就是讓大家看不懂,留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
不評價這到底是好片子還是好“騙子”,我對這部電影比較認可的地方是:演員的演技很到位,不搶戲;畫面唯美,特別是用了好幾個俯視和航拍的鏡頭,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其實最屌的還是配樂,整部戲最大的亮點,有點搶戲的節奏。
我不認可的地方-應該是最接受不了的地方-全程的上海話。
就因為這上海話,讓觀影體驗大打折扣,仿佛是在看一部中國人演的外語片。如果是一部中國人演的武打片,那說的是哪里話倒無所謂,單看武打場面也就夠了。可偏偏是一部燒腦的文藝片,讓人很為難,中國人看中國人演的文藝片,要一直盯著字幕才知道說什么,很是令人無奈。
就好比你在聽一老師在講課。他在黑板上出了道題,你看了半天,題目還是沒看懂。于是,他開始給你講解,用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方言,你要一邊猜他說話的意思,還要一邊看他的解題步驟。看了半天終于看懂了這一步是怎么來的,但他之前說了什么根本顧不過來。這就是所謂的請說人話,不要說鳥語。
退一萬步說,葛大爺的另一部片《讓子彈飛》,人家最起碼有標配的國語版,然后再配個四川話版。就算沒有國語版,不看字幕也都大部分能聽懂。一是四川話接近國語,二四川話聽起來比較搞笑,是加分項。而上海話只有個別字接近國語,不看字幕聽不懂,上海話也一點不搞笑,差評!
再退一個億步說,星爺的片,相信不懂粵語的人看都覺得還可以、好看吧。那是因為就算不看字幕,也能大概猜得到是什么意思。星爺無厘頭的表演和簡單易懂的劇情,讓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我認為,看電影本來就是一種體驗,要么讓人笑要么讓人哭,要么讓人深思要么讓人啟迪。但不能讓人又聽不懂又看不懂。
《羅》是一部燒腦片,刷多幾遍更有意思。導演要用上海話可能是為了尊重歷史,加上自己野心很大,想追求極致的東西,而并不想去迎合市場,迎合觀眾。但是如果此片能多出一個國語版本,不管觀眾的接受度還是票房,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