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核心思考區間”的工作不可中斷
從認識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嚴格來講實現人的“多線程工作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任何瞬間,人只能有一個“注意焦點”,這個注意焦點牽引了人的認知加工資源。有時你誤以為同時關注了兩個東西,其實是發生了注意轉移的結果,即焦點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實際上還是一個串行而非并行的過程。當然有一種例外是,有些很熟練的技能,可以自動化地不加注意地進行,那么就可以和其他事情同時做。
比如你騎自行車,你的女朋友坐在后面笑,這時你的注意焦點保持在你女友身上,你和她聊天的同時,你的腿一刻不停地蹬,你不需要停下來是因為騎車不需要你的注意和認知資源。但如果此時突然前面竄出一只貓,你可能立馬就會將焦點轉移。
而很多人關心的“多線程”并非這種秒級毫妙級的多線程,而是一個時期內,同時擔負幾種不同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務,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不同任務之間需要切換的“多線程”。
(輔助):任務轉換也可以算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課題了心理學家早就發現,當從任務A轉換到任務B后,執行任務B的績效要明顯比非任務轉換條件下執行B的績效差,這個差異稱為“轉換損耗”,損耗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任務A留下的認知慣性,也就是之前已經習慣了任務A的認知情境、反應方式;這個慣性會對完成任務B造成干擾;二是做B的時候需要對B進行認知重構,重新回憶已B的相關背景和信息,這個重構也需要時間,而且可能不完整。
片段二
大家都分享了多線程工作中轉換的損耗情況,這其實就是在現實情況我們時時在面對工作狀況,不斷的被領導、同事或下屬打斷正在進行的工作,同時,我們也同樣也不斷干擾他們專注的工作狀態。因為每個人的節奏總是有差異的,所有人完全合拍,一個節奏工作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得不正視這種看不可能進行的”多線程工作“,并尋求解決方法。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片段。
雖然不論從心理學還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這種需要任務切換的“多線程”的感覺很糟,效率很低,但我們往往沒有選擇:一個任務做到一半被打斷,然后去做另一個任務,然后又被打斷,又去做另一個……這里有個至關重要的事實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時被打斷,那么你的“損失”和懊惱就會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寫一篇文檔這種不動腦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頻繁的中斷也不會對你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如果你能選擇好合適的中斷點,中斷就并不可怕,切換的損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說多任務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話,那么就是“對中斷點進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這個技巧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對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有效地剖析,區分出“容忍中斷”的部分和“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證的相對完整的時間去施行那些“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為此我提出了一般任務分解的“三明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