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卷上。
何剛德的座師寶鋆曾經對他說:
“你的同鄉陳伯潛(陳寶琛)參劾崇禮,其奏折中說他是‘識字無多,習氣甚重’。意思是,這樣的人,是不應該委任他做禮部尚書的。”
“猜想,陳伯潛之所以這樣定義崇禮,大概是因為他不知道崇禮的來歷吧!”
“當時,洋人的軍隊入侵。毀壞圓明園時,兩宮(指慈禧和光緒)對帝室列祖列宗的圣像(相當于祭祀用的畫像)非常重視,特別降旨,讓我前去圓明園察看情況”
“等我奉旨到達圓明園的時候,洋人縱火焚園之后,只留下滿地的灰燼,圓明園一帶,村中已無人居住。”
“當日,崇禮是奉宸苑的苑丞(奉宸苑,內務府所屬管理園囿、河道的機構;苑丞,內務府所屬奉宸苑及園囿、行宮等處屬官。),他獨自守在官舍,沒有離去。”
“到達之后,我向崇禮詢問了洋人軍隊的蹤跡、連日來圓明園被蹂躪踐踏的情景。崇禮詳述之后,我與他相對而泣。”
“接著,我就告知崇禮,我來此的用意:奉了兩宮的旨意,前來察看帝室列祖列祖的圣像。”
“崇禮知道我的來意之后,就把他隨從的坐騎借給我,然后,和我一起騎馬,到各處去找尋圣像。”
“我們兩個人騎著馬,飛馳奔走了十多里路,才來到敬奉圣像的地方。到達現場之后,才發現,帝室列祖列宗的圣像四處散落,被橫七豎八地丟在地上。經過兵禍之后,這些圣像已經被損毀地破爛不堪。我們見此情狀,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崇禮哭著對我說‘圣容已經毀壞到這樣的程度,即使我們撿拾回去,也沒辦法再修補完整。如果我們把這被毀壞的圣像拿回去覆命,不但徒增國恥,而且會讓兩宮更加傷心,以下官愚見,還不如我們就此將圣像火化,這樣可能會更得體一些!’”
“當時,那種場面,我也一時緊張,不知道如何處理。聽崇禮這么一說,我覺得他的話很中肯。于是,就囑咐他去找尋稻草,準備舉火焚化。稻草準備好之后,將圣像收拾整齊,我們兩人按照君臣之禮,找準方位,跪地焚燒。”
“我回去向兩宮覆命,說是在圓明園中,找遍了各個角落,都沒有找到圣像。”
“打這以后,我很是敬重崇禮。于是,崇禮也就漸漸從奉宸苑苑丞升到了郎中的職務。二十多年過去了,遵循履歷、按照資格,崇禮才得了一個尚書。(從六七品升至二品),這也不算過分吧!”
“你的那個同鄉陳伯潛,現在說崇禮識的字不多,他一個苑丞起家的人,識的字怎么可以和太史公(司馬遷)相比啊?但是,一個人明不明白事理,當然是要另當別論了!”
文章至此結束,也就是一事一記,簡單明了。至于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各人自己總結參悟。
特別強調一下,關于文中人物在歷史上的是非曲直,需要參考他們一生的為人處事來綜合評判。
附本文相關資料:
【何剛德】生于清文宗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約卒于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字肖雅,號平齋,閩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德宗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進士。歷任吏部主事,江西吉安、建昌、南昌知府。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任江蘇蘇州知府期間,組建警察隊伍,維護社會治安,成為蘇州警察創始人。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后,以前清遺老退隱。民國3年(1914年)3月,應北洋政府之請,出署江西內務司司長;同年6月,任江西省豫章道尹,曾護理江西省省長。民國11年(公元1922)后,因受排擠,稱病掛冠僑居上海,埋頭著述。撰有《春明夢錄》、《郡齋影事》、《江西贅語》、《客座偶談》、《家園舊話》等,后結集為《平齋家言》刊行。所記宮廷掌故、名人軼事、清代與民初史事,多為其親身經歷,頗有史料價值。另著有《話夢集》等。
【寶鋆】何剛德的座師(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對主考官的尊稱)。生于清仁宗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卒于清德宗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吉林。清宣宗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擢中允,三遷侍讀學士。清文宗咸豐時(公元1851年~公元1865年)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清穆宗同治時(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任軍機處行走,并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與恭親王奕訢、瓜爾佳·文祥等自同治初年當樞務,洋務運動時期(19世紀60到90年代)中央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造就同治中興。清德宗光緒年間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靖,入祀賢良祠。
【陳寶琛】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卒于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授讀。十三歲中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清穆宗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十一歲登戊辰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又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中法戰爭后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失當事,遭部議連降九級,從此投閑家居達二十五年之久。賦閑期間,熱心家鄉教育事業。清遜帝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卒于京寓,得遜清“文忠”謚號及“太師”覲贈 。早年入翰林時,直言敢諫,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被譽稱為“樞廷四諫官”,甚得清帝寵信。
【崇禮】資料闕如。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