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愿望。”
前言
?
很喜歡王小波《黃金時代》里面的一句話: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再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20出頭的年紀,正是處于人生當中的黃金時代,有很多困惑、很多迷茫,也會遇到很多危險與阻礙,時而擔心自己的未來,時而為眼前的生活垂頭喪氣,但年輕人都會對未來充滿一種期待,這種期待里包含著實現夢想的可能性,恰恰是因為這種可能性,才使生活變得有趣。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創作的經典長篇小說,這本小說運用富含哲理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牧羊少年圣地亞哥追尋寶藏的奇幻冒險故事。
它被亞馬遜評為“幾十年一遇,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書。”
新華社評論說:
柯艾略有著傳奇的經歷,他的那些具有魔幻、象征意味又極富詩意的文學作品受到國際文學評論界的充分肯定。
它之所以能夠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原因就在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以及對人們產生的心靈震撼和影響。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某一些特定的時刻讀到了書中的發人深省的話語,從而產生了共鳴,在牧羊少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因為生活希望你去實現自己的天命”: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學會獨立的思考
“你為什么要牧羊?”
“因為我喜歡云游四方”
不管是牧羊人、海員、還是推銷員,總有一個地方令他們魂牽夢縈,對于圣地亞哥來說,從孩提時代起,他就夢想著了解世界,盡管他的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神甫,那才是普通農家的驕傲。
“孩子,世界各地的人都到過這個村莊,他們為追求新奇而來,但是他們看上去和咱們村里的人沒啥兩樣”
“但是我卻沒有見過他們家鄉的城堡”
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和意欲得到的東西之間,人們必須做出選擇。
圣地亞哥最后得到父親的祝福成為了云游四方的牧羊人,他從父親的目光中看出來,父親也想云游四方,這個愿望一直存在,盡管幾十年來他一直將這個愿望深埋心底,為吃喝而操勞,夜夜在同一個地方睡覺。
就像圣地亞哥的羊群,羊永遠不需要拿定什么主意,羊唯一需要的就是食物和水,即使在短暫的一生中從未讀過一本書,也不懂人的語言,聽不懂人們講述的新鮮事,只要有水和食物,它們就心滿意足。
沒有夢想,對生活沒有期待的人,與羊群無異。
圣地亞哥喜歡讀書,喜歡探尋新鮮的事物,所以在兩次夢見金字塔附近有寶藏時,才會心有觸動,直到遇見神秘的撒冷之王,在撒冷王的指引之下,他明白自己應該相信“預兆”,應該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完成自己的天命——去金字塔尋找寶藏。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人一旦步入青年時期,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天命了。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一切都那么明朗,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人們敢于夢想,期待完成他們一生希望做的一切事情。
因為當你想要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愿望。
在《活成生活向往的樣子》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能行走在生活里,歷練生活的智慧,凝聚生活的信念,活成自己內心的強大和對當下生活的把握,這就是經過的生活。
當我們越來越懂得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進行獨立的思考,越來越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的接納自己,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
因為走遍世界,我們終究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心的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追尋天命的方式”:走出舒適圈,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
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命運主宰了我們的人生,這就是世上最大的謊言。
在生活當中,事情有時候會在一瞬間發生變化,每個人應對變化的方式不一樣,追尋自己夢想的方式也不一樣。
圣地亞哥在去金字塔尋找寶藏的路上,被同齡的年輕人騙掉所有錢財,只能去一家水晶店打工,水晶店的老板是虔誠的朝圣者,他從年少時起,夢想就是去麥加朝圣,但卻因為種種原因在水晶店待了一輩子也沒能去到麥加。
圣地亞哥問他:“你為什么不現在去麥加呢?”水晶店老板說:“因為麥加是支撐我活下去的希望,使我能夠忍受平庸的歲月,忍受櫥柜里那些不會說話的水晶,忍受那間糟糕透頂的餐廳里的午飯和晚飯。我害怕實現我的夢想,實現之后,我就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了。
并非所有人都以一樣的方式對待夢想,每個人都有保留夢想的權利,但有的人追求實現夢想的自由。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憑一腔熱情在生活的圍城里野蠻生長,我們嘲笑那些碌碌無為的年長者,自以為是的認為他們沒有為夢想而活,過著枯燥乏味的平凡生活,但生活就像是一個怪圈,我們也并不知道多年之后的我們是否已經實現了夢想,還是在偶爾失神間想起曾追尋的方向。
圣地亞哥在水晶店掙夠買羊和返程的錢后,也曾在是否繼續追尋夢想這個問題上迷茫:
我知道為什么想回去牧羊。我已經熟悉了羊群,它們不會讓我費很大力氣,并且能討我喜歡。我不知道沙漠能不能讓我喜歡,但是沙漠里卻埋藏著我的財寶。如果找不到那些財寶,我隨時可以返回家園。但是生活突然給了我足夠的金錢,而且又有足夠的時間,為什么不去尋寶呢?
人們往往更喜歡待在舒適圈里,不愿意去承擔生活的風險。
實際上,每天一成不變,是因為人們已經失去了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覺。
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走出舒適圈,因為保留的夢想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個幻想,它或許可以讓你的生活仍有期待,但最后卻會歸于遺憾。
“心在哪里,寶藏就在哪里”:世上每個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發掘的寶藏
圣地亞哥為了追尋兩個夜晚重復的一個夢,離開了他的羊群和家鄉,來到非洲小鎮,被騙錢之后在水晶店打工,加入了穿越沙漠的商隊,到達綠洲,遇見了法蒂瑪和煉金術術士,最后才能來到金字塔下。
在這個過程中,他從羊群身上學到了東西,從水晶身上學到了東西,當他跟隨商隊進入沙漠的那一刻,他在滄桑和智慧的沙漠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沙漠里遇見愛情
世上總有人在等待著另一個人,無論是在大沙漠還是在大城市。
圣地亞哥在沙漠的綠洲遇見了法蒂瑪,他萌生了留在綠洲與法蒂瑪生活,停止追尋金字塔寶藏的念頭,但是法蒂瑪卻告訴他:
沙丘會隨風改變形狀,但沙漠永遠存在,我們的愛情也如此。
圣地亞哥無法理解法蒂瑪沒有占有欲的愛情,他認為自己已經遇到了人生中最珍貴的寶藏,直到煉金術士告訴他:
愛情從來不會阻止一個男人去追尋天命,如果阻止,定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愛情,不用宇宙語言表達的愛情。
沙漠里與心靈對話
?
“傾聽你的心聲,心了解所以事物,因為心來自世界之魂,總有一天會返回那里。”
他聽從自己的內心,跟隨煉金術士繼續走上了探尋金字塔寶藏的路上,但當他最終到達那里,不僅沒有挖到寶藏,還被難民揍得半死。
難民首領:
人不能太愚蠢,差不多兩年前,就在你站的這個地方,我也重復做過一個夢,我夢見自己在西班牙的田野上,尋找一座殘破的教堂,一個牧羊人帶著羊群在那里過夜。圣器室所在的地方有一顆無花果樹,如果我在無花果樹下挖掘,定能找到一筆寶藏。但是我可沒那么蠢,不會因為重復做了同一個夢就去穿越一片大沙漠。”
在實現夢想之前,生活總會對追夢者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考驗,夜色之濃,莫過于黎明前的黑暗。也就是在被難民首領奚落的那一刻,圣地亞哥與金字塔遙遙相對的那一刻,他終于找到了寶藏。
寶藏就在那個殘破的教堂的無花果樹下,戲劇化的結尾,不遠萬里的尋找的寶藏其實就在夢想開始的地方。
但對于追夢的圣地亞哥來說,更重要的寶藏不是物質上的錢財,而是在聽從自己的內心踏上尋夢路上的收獲,他已經看到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經歷的夢想實現過程中的幾乎所有的要素:苦難、磨煉、幸福……他也成為了有理想、敢追求的勇士。
世上每個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去發掘的寶藏,在追尋寶藏的過程中,我們遇見知識、遇見愛、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人生變得豐富而有意義,而生活對追隨自己夢想的人也真的很慷慨。
?
結語
?
這是一部象征性的作品,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種解釋和感受。
許多人喜歡這本書恰恰是因為在書里讀到了自己,有人看到勇敢,有人看到愛情,有人看到挫折。
作者保羅.柯艾略也試圖引發我們的思考:
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
我們走在追夢的路上,卻不知前方會發生什么,也不知道是否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
如何對待夢想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生活。
作家七堇年曾寫道: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這本書最經典的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忙。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是否能夠有所成就有所得,但只要我們滿懷熱愛并采取行動,我們終究會在一個時刻收獲驚喜。
因為只有你相信自己值得,才會真正的感受到什么是人間值得。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
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