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們又是誰?

從靶子店(Target)規定,跨性別人可以根據他們的性別認定上男廁所或者女廁所,到奧巴馬頒布政府條令要求所有公立學校允許跨性別人按照他們的性別認同上廁所,這個如廁問題也成為了北美華人各大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的頭條話題。我,十八公,也有話要說。我不是代表正方或反方出來站立場搞辯論,支持或反對奧巴馬廁所法案。我是借由奧巴馬廁所法案這個話題,來胡扯幾句我對“身份認同”(我是誰,我們又是誰?)的看法。

獨立思考的人在網上看別人寫的論述性文章,一般都想先知道這3個問題的答案。發文人的資格是什么?她的預設立場是什么?她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回答一下。

1。我不是社會學,心理學,生物醫學的專業人士,業余愛好者而已。

2。我的立場是什么?如果硬要加標簽給我預持的性別意識形態,那我的立場是liberal , ally。但在寫這篇時我擱置我的先見預判,我中性。

3。我寫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給一個能打動你的理由,那就是,為了孩子。我了解的很多人對此事的反應也是“我們中間很多人都是做父母的,因為考慮孩子,我不能接受按性別認同進廁所”。

這段時間各群里,各圈里許多人高呼反對抵制。實際上是這個話題還未被真正討論開始就開始被身份認同的情緒所主導。而這些情緒又被主流群體(cisgender)身份認同所享受的話語權噴薄帶出。不論自己是不是了解法案的橫向縱向背景和討論的對象,每個人都好像可以義憤填膺的說上幾句。

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和權利聯系在一起,是政治話語權的一部分。無論你自覺與否。這種情緒里有驚訝,恐懼, 雖然表面的情緒看起來是憤怒不解和攻擊嘲笑。恐懼源自對無知,對未發生事件的害怕,這種害怕戰勝了理性。我不想讓我的孩子恐懼。無知在這里不是一個貶義詞,我們都是從無知上路,能到達終點只能靠自己去觀察和思考而不是聽別人的意見。

自從有了孩子后,我開始思考那些我以為我作為大人都知道的其實我屁都不懂的事情。自己糊弄了自己幾十年,不愿再糊弄我的娃。

我的娃1歲和3歲,連學齡兒都還不是,我已經開始在想怎么和她們談性別意識形態這件事。你問我原因?也許是因為她們都是女孩兒,一個將來會更多涉及性別認同問題的性別,一個在社會權力游戲場的弱勢群體。也許也是因為我看出她們的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銳直覺很快就足夠來挑戰我這個當媽的薄弱的思考。

聲明:今兒要討論的“身份認同”這件事情不是我的專業領域,它,跨學科。不僅跨學科而且涉及到“人”,我現在發現領域只要涉及到人,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那就復雜得多了去了,伴隨復雜性來的是整個科學實驗論證方法的復雜性。為了省時間,我沒有提供參考文獻,但是對我的提到的關鍵詞,我都加了黑體,Wikipedia和Google可以查到大量知識普及。閱讀中請自行判斷客觀事實和我的觀點。

說到這,咱們就開始講我開始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1。性別認同咋回事?為啥有人的性別認同和他的出生時的生物性別不同。有科學的理論解釋嗎?

性別認同就是Gender Identity.首先生物上的性別叫sex,社會性別才是gender。從人的生物性別角度看,其實就是二元的。一種是男人,另一種是女人(先忽略染色體異常導致的雙性)。性別認同作為身份認同的一種,本來就是隨著人慢慢長大,進入社會才發展出來的。有一部人慢慢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女孩住在男孩的身體里(最小自述這種感覺的大概在8歲),或男孩住在女孩身體里。為啥就有一部人慢慢就會覺得住錯了身體呢,我只能說目前的結論是“我們不知道”,如果你去看跨性別人這一題目的病因學研究,那就是假設了老多老多的機理了,可是沒有一個被證實是確定的!這里面有遺傳基因的,表觀遺傳的,荷爾蒙分泌的,大腦異常的,社會文化的,家庭養育的,心理創傷的等等等等的。但是,現在所能確定的就是我們不確定。

2。啥子?不是客觀的,不是生理的,不是天生的?那這種自我性別身份認同算不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如果是該怎么治療?怎么幫助他們?

可是你要首先,定義什么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mental disorder)?心理障礙如果按照美國心理學會的最新定義(DSM-5)是,"A mental disorder i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urbance in an individual'scognition,emotion regulation, or behavior that reflects a dysfunc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biological, or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underlying mental functioning. Mental disorders are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distress in social, occupational, or other important activities. Socially deviant behavior (e.g., political,religious, or sexual) and conflicts that are primarily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re not mental disorders unless the deviance or conflict results from a dysfunction in the individual, as described above."

意思就是和社會主流偏差的行為本身不算心理障礙。不需要看醫生。但是當它影響了你的社會功能使用,日常生活工作都弄不好了的那個叫做心理障礙。那么,僅僅是住錯了身體,在心里面認為自己是另外一個性別的人,完全不構成心理障礙。事實上有很多例子證明,他們可以愉快的生活,愉快的交往,不影響他們生活工作,組織家庭的能力。

那為什么在LGBT人中,抑郁,自殺率那么高呢?那就是因為,他們身上受到了非常非常大的社會壓力,不被接納,不被理解,被排擠歧視,被嫌惡的壓力,他們的杏仁核被過度的使用,他們大腦房子里一樓的那個原始腦,掌管著我們“fight or flight" (跑還是打)的那個腦,一直不停的在救火,在處理壓力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火被撲滅了房子也瘡孔累累了。

而在多年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性別認同偏差是種心里障礙,認知錯誤是可以被“治好”的,這就像在更多年前,好多精神科的醫生和心理學家認為同性戀是可以被搬直過來的所以他們用了吃藥阿,電療啊,等等。

住錯了身體的人,一般都想做變性手術或者用荷爾蒙變性,可不是人人都做得起的。這種渴求一部分來自對自身身體的排斥,更主要的其實是渴求“身份認同”,因為社會不接受他們,那種壓力使他們覺得住錯身體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改變身體的構造,其實如果自我和社會接納一個住在男人身體里的女人,接納他在生活方式上的與眾不同,他無需改變自己的身體。就像我國社會學大牛李銀河的老公“大俠”,一個住在女人身體里的男人。

普及性少數群體用的標簽:

(最常用以前是LG,然后LGBT,第三代是LGBTQ,現在第四代已經升級為LGBPQA或者LGBTTQQIIAA+: Lesbian, Gay, Bisexual, Pansexual, Transgender, Transsexual, Queer, Questioning, Intersex, Intergender, Asexual, Ally。)里面最近有個提的比較多的Queer:即酷兒。是指所有那些突破傳統兩性二元性別和性取向結構的人。另外這個標簽列里的+代表了至少還有10個不在上面的,都可以寫一首詠嘆詩了我就不寫了。這些細分的標簽最早都來源與網絡社區。

3。啥子?LGBTQA?太長了,我就記住“酷兒”,真的有必要搞這么多標簽么?

就象我前面說的,社會從農業到工業社會到工業革命到互聯網信息時代,人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各方各面都細分的比猴毛還細了!每年都出幾個新的政治意識形態,更別提在社交,工作,情感,愛好上的標簽了。社會階層越高,資源越多的人而且還喜歡更加細化,喜歡標新立異,個性化標簽越來越多。社會弱勢的呢,則更喜歡把自己歸入某類已有標簽已獲得更多社會認同。結果呢,可想而知,標簽越來越多。

標簽有好處,好處之一是我們在網上找組織變得比較容易,之二是讓一批被長期壓抑隱藏的少數人得以從“浮出水面”,但壞處是造就了若干相對封閉甚至排他的小圈子。基本上從90后開始,現在到00后,他們的標簽層出不窮,你不去研究還真是不懂啥意思。有個正向心理學效應叫做光環效應,有個負性詞叫做stereotype,都是將人的注意力聚焦到某一個特質上如“宅男”,“女神”,模糊化到對整個人或事物的認知,造成我們對他們的偏見錯覺。

4。我最后一個問題:“當我養娃時,我談些什么?”

寫到這里,我只想在重復“恐懼來自無知”,我不想要我的孩子恐懼。我希望自己能夠收集更多的信息,看到更多的角度,能夠先擱置自己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預判和主導價值觀,更客觀完整地看問題。尤其重要的是把問題放在我的孩子現在處在的這個社會環境來思考。

這樣,我的“教育”也許更象“分享”,因為很可能我是在和她們一起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成長,我會把我學到的事實和我自己的思考跟孩子談。如果我不談,別人,媒體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和她談,這些知識的來源往往不系統,碎片化,甚至基本都是錯誤的。

我會分享我的三觀,可是我知道她會有她自己的三觀,只要我和孩子真誠的,無保留的討論,這對她們是有意義的。

因為她們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家,會需要獨自面對復雜的問題和選擇,也許是“身份認同”,也許是更加復雜的問題。而那時我知道她們會自己獨立思考,會自信的選擇。而那時候的我,絕對是看不懂那些鬼知道有多少詠嘆調一樣的標簽了!:)

十八公,寫于5月17日,IDAHO (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國際不再恐同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當她跟我說中秋節準備回家度過時,我心中是一片憂傷的。本來我是想到時候去找她,但現在似乎已不可能。每次都是這樣。 記...
    韓涯閱讀 209評論 0 0
  • 文章首發自產品經理索引 pmIndex 科技公司CEO分兩種,視產品為生命的和其他。Jack Dorsey無疑屬于...
    流寒閱讀 837評論 0 4
  • 你愿熬更守夜 陪寂過冬 樹影 笑了 孤獨的人 被遺忘在夢里 房子對面的回聲 空蕩的像穿越了萬里 床是無盡的海 你在...
    青木汐閱讀 215評論 0 0
  • NaNa從非洲桑島做完志愿者回國,來杭州看我。 八月的杭州,天氣變幻莫測,整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容器,冒著熱氣的陽光...
    Emma在拉美閱讀 734評論 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