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傳世書法真跡《鹡鸰頌》,歷代很多名家題跋,除了因人廢字的蔡京、蔡卞兄弟外,還有一位人稱“淡墨探花”的清代書法家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十二歲便吟詩作書, 二十多歲時就書名遐邇。工畫尤擅墨梅,韻致卓絕,并精音律之學。詩有唐人風范,自成一家,著有《夢樓詩集》等。
乾隆二十一年(1756)王文治隨從出使琉球,琉球人素好書法,知其是中國書法名家,紛紛重金求書,視為至寶,一時書名風靡。當時朝鮮人來華,專門以餅金購得王文治書法以歸,其書法聲名遠播海外。日本很多博物館如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等皆珍藏有王文治的墨寶。
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文治高中一甲三名進士(即探花), 四年后以翰林侍讀出臨安(今云南建水縣)知府,不久因失職辭官,厭惡官場吏事,遂不復出。往來于吳越之間,主講鎮江、杭州、丹徒等書院。乾隆巡視江南經過錢塘時,在寺院中看到王文治所書詩碑文后,降旨再度征他出仕,他卻力辭不就。
王文治早年習書從笪重光人手,楷書師從褚遂良,行草書則學自《蘭亭序帖》和《圣教序》,用筆取法趙孟頫和董其昌,盡得董太史神韻,并兼師張即之、米南宮,而得力于李北海。其書運筆柔潤,意緒婉美,極富書卷氣,士大夫得其片紙尺牘而拱若珍璧,和劉墉、翁方綱、梁同書被合稱為“清四家”。
他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這與他的天然秀逸的書風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國朝劉石庵相國(劉墉)專講魄力,正夢樓太守(王文治)則專取風神,故世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錢泳認為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態自佳,而欠莊重。此論雖取貶義,但對王文治的書風特色的譬喻,還是比較精當的。從傳世真跡來分析,王書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書風而更加嫵媚。
此作品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但無董氏書法的圓媚、輕滑之弊。究其原因,董氏用筆以轉為主,轉多折少;王氏用筆以折為主,轉少折多,故顯得果斷有力,干凈利落。其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深得《蘭亭》、《圣教》遺韻,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筆端處處流露出秀潤的姿色和不羈的才情。
王文治罷官后關注佛經書法,晚年更歸皈佛門。其好友“桐城派”領袖姚鼐云:“其詩與書尤能盡古今人之變而自成體。嘗自言,吾詩、字皆入禪理也。”緣于此,他晚年書法脫塵去俗、淡而有味,充滿著佛家清虛超脫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