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都有微信、公眾號遍地都是的年代,幾乎人人都患上了松鼠
比如有一天,朋友給我們一個“知識裝逼”的術語,我們可能會覺得無比驚艷,然后就問他:這么牛的東西,這么知道的?
然后朋友就推薦給我們一個公眾號,關注后一看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啦!
于是大家就開始每天刷,覺得似乎解決了自己的很多問題,感覺自己簡直打開看世界的大門,覺得自己簡直是個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大好青年
慢慢的就關注了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了我們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美食、情感……所有的領域
咳,有點看不過來的大家,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的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就用音頻刷,平時刷不完,跑步還能刷
但是,還是刷不完!怎么辦?那就先收藏著,以后再看!!!
然后,大家的收藏越來越多,就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
這就是松鼠癥:自以為努力的不斷割裂學習時間、空間,不斷積累,越來越焦慮,像個小松鼠一樣,恐慌的收藏
松鼠癥的結局:隨著收藏越來越多,小伙伴會發現收藏=永不再讀
知道這樣的結局是不是感覺很沮喪,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
漸漸的大家會發現自己距離大神越來越遠,別說宇宙意義,就連對生活都有了深深的懷疑
終于有一天,小伙伴發現徹底癱瘓學不動了,只能破罐子破摔地對自己說,為什么活得這么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干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只豬,一坨肉,一個死尸
于是有的小伙伴就開始心安理得的轉戰電視劇、小說和短視頻
不過大家不要放棄治療,堅持住,還有救
下面說一下知識碎片化的原因,也是我們患松鼠癥的主要原因
1、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我們在三站地鐵里聽完一本書,這就讓大家隨時隨地地開始“學習”
2、被打碎的信息,如果我們翻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我們沒有辦法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么,后面即將講什么,除了標題黨,我們根本對下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只能被動接受
3、知識結構碎片化的情況下,我們并不知道是誰,在什么場合下,針對什么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文,發現在雷軍、傅盛、吳伯凡、馬云、吳曉波等等大佬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班班表示很迷茫?
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我根本一無所知
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對待一個問題,是沒辦法知道背景,也就基本沒有思考能力,更加不會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
這樣的看文,單純知道一句話,其實比不知道更糟糕!!!
大家看幅圖,看看常年使用碎片化學習方式的人的大腦
是不是覺得這就像自己遇到某一具體問題時的想法
這就是碎片化學習引起的知識碎片化的危害
知識結構被割裂,毫無聯系的知識缺點,無法將這些聯系起來,形成體系
爭分奪秒,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空間確實能夠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但是其實我們也干不過電腦
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
因為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的知識結構毀掉了我們主動搜索的能力和主動鏈接的能力,也就深度思考的能力,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
極大的提高了并沒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獨立思考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的多也長的多
但這個時候,90%的小伙伴卻依然會選擇點開下一話題,所以大家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同時也形成了一個上癮機制
為了抵御這種焦慮,大部分的小伙伴只好繼續打開更多的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后更加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大家繼續看圖
大家發現這兩者的區別沒
對的,基于焦慮的學習雖然看起來是前進的,但這種前進卻是平行的,散亂的,沒有結構,也就沒辦法往更高的層次晉升
基于問題的學習帶來的提升,才是有結構的、可以到達垂直上升的高度的和廣度的提升
下面再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看看有多少人中槍哦
比如有一天大家看了本特別喜歡的書或文章想跟朋友分享,于是你們展開了這樣一段對話
A說:我今天看了本書特好的書!
B說:是嗎是嗎?說什么的給我講講?
A說: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鏈接你自己看吧
然后話題以雙方拿起手機為終結!
那么知識碎片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什么呢?
有一天,有人問一位高僧: 為什么我走了很多地方,依舊感覺沒有獲得能力提高?
高僧問他,你的口音聽起來不像本地人,你是外地來的嗎?
那人回答,是的,我來自很遠的小鎮
高僧又問:那你回去過家鄉嗎?
那人回答說,當然~我幾年就會回去一次見見我的親人和朋友
高僧繼續問道:那你有跟你的朋友們描述過你走過的城市和道路嗎?
那人答,當然,每次回去我都會跟他們說我走過的路和經過的城市是多么的有趣~
高僧最后問道,那你的朋友們聽過你的敘述之后,能按照你的描述走到你說的那些城市嗎?
那人理所當然的回答,當然不可能啦,他們又沒有真的看過
高僧笑著說,你既然知道你并沒有實踐過這些的地方帶給你的知識,那你為什么還要求它們變成你自己的知識呢
說這個故事,想告訴大家的是:很多人都抱怨看完了書或者文章什么都不記得,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家僅僅停留在看過別人的知識
碎片化學習讓大家僅僅停留在看過、聽過
想要把知識轉化成自己頭腦里的知識,我們需要做的是完成:別人的知識→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能力這樣一個路徑
有一個著名的學習原則是721原則,將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靠的是學習,把自己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靠的是實踐
在學習一門知識的初期,大家能建立一個全面的、體系化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在隨后的學習中將新的知識點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內,重新消化理解,同時能將與之矛盾的內容排出體外,才可以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文中描述大部分情況,
對于松鼠癥的種種,我幾乎全中,不管是刷微博,看公眾號還是逛知乎豆瓣,都能讓我產生一種“哇,我懂了”的廉價快感,起初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甚至還高興自己每天閱讀那么多,但是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卻更加無法進行深度的思考,我想這就是自己松鼠癥原因所在,沉醉于這種“快感”之中,想要更優秀-看書學習,然而看到的卻是碎片化的知識并沒有什么意義,那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并沒有任何夸贊的地方,反而讓自己思維越來越退步。721是很有意義的法則,站在巨人的肩膀將會看的更遠,這個法則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學習現在就開始,學習反饋實踐!做一個認真的學習者,不要再被看起來很努力的自己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