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早上好!今日早點請欣賞誤會集拾遺:會不會助紂為虐
問:有一問題一直迷惑,外面的事物有美丑、對錯、善惡、思想有正邪,都是人心的分別對待知見所引起,觀照內(nèi)心只是一團氣,一股能量,知見卸下來,善惡兩不住。君子觀照內(nèi)心只是一團氣,化解負面情緒有利于造福眾生。可是小人觀照內(nèi)心也只是一團氣,化解羞恥心會讓他做壞事時更加肆無忌彈心安理得。佛法是提倡善念善行,拒絕惡念惡行,可是為什么又讓善惡兩不住?
我體驗過光明的思想和行為內(nèi)心就安寧愉悅,卑污的思想和行為內(nèi)心就感覺掛礙。一心追求正念正行,當出現(xiàn)惡念惡行就厭惡,喜歡以正壓邪,但是很難成功。
張講師答:佛法說「無善無惡」指的是心性的本貌,但這并不表示無善無惡的人不會去行善,相反的,因為沒有了惡的拖累,他反而會更無掛礙的去做一切對自己及眾生有益的事,然而此時他并不認為這叫善,只是眾生覺得他很善良而已。這種境界便是儒家所稱的「至善」,加個「至」字,來和一般人所認為的善有所區(qū)別,這種善是止于「無善無惡」的善,因此叫「止于至善」。
一個人做了善事,卻認為自己很善,那便不是真善了;因為得意于自己站在善的這一方,才得以安心,而這種安心,也不是究竟的安心之道了。因為這種善、這種安心,依然在對待分別的范圍內(nèi)打轉(zhuǎn),當惡念涌上來時,每次都要忙著時時勤拂拭,忙著舉另外一端來壓這一端,那就像不斷拿著石頭壓草一般,會奔忙一輩子的,這充其量也只是小乘之道罷了。
為了幫助眾生究竟解脫,佛陀才提倡「無善無惡」的辦法,這辦法不只要把惡拿掉,最后也要把卡在心頭氣機上那個「善」的知見都要拿掉才行(是從心頭氣機上拿掉善的知見,而不是拿掉善的行為)。而能達到這個目標的,便是直指人心的觀照之道了。
而您擔心這個觀心的學問,把人的惡念拿掉固然好,但在把人們心中的羞恥或害怕拿掉之后,豈不是助紂為虐,讓這個人更容易有勇氣去做些傷天害理的事嗎!這個顧慮是不存在的。因為心頭氣機對一個人的罣礙,要減小就會全面的減小,要增加就會全面的增加,這個小人若有能力透過觀照清靜的心性,把攀附在心頭氣機上的知見拿掉的話,那就不只能把「羞恥」的罣礙拿掉,也能把「貪心」的罣礙拿掉了,那也就是這個觀照的方法,實際上已經(jīng)有效幫助這個小人轉(zhuǎn)變成一個自自在在、光明磊落君子了!在他舍離一切私欲的罣礙之后,就更能有智慧及勇氣去為眾生做有意義的事,又怎會回過頭去做些偷雞摸狗的事呢!因此您問的問題是不存在的。
這就好像曾經(jīng)有人問我說「我看佛陀比我還貪,眾生只不過貪個小小的名利,佛陀貪的是天上大大的果位,那不是比眾生還貪是什么?」基本上這個人完全不了解「佛」是什么,所以才會問這個完全不可能存在的問題。因為佛是「覺」,「覺」就是徹底舍離了貪嗔的罣礙之后才證得清靜的真覺,既然是徹底的舍離了貪嗔罣礙才能成佛,又怎能說誣指佛比眾生還貪呢?而您問的問題也犯了相同的誤會。
最后我要補充一句:一個已經(jīng)開始學習反觀自心實相的人,再怎么樣也不會比對自己的心一無所知之前更壞,你所要擔心的是那些還沒開始觀察自心的人,而不是正在學習解脫內(nèi)心罣礙的人。您說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