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會加重腫瘤患者病情?
絕對不能吃“發物”,是許多人認為腫瘤患者必須恪守的飲食準則。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患者自從被診斷出患有腫瘤后,飲食就很謹慎,雞、魚等一概拒之,只食少量蔬菜、粗糧。為什么有這么多禁忌?回答是:“這些都是‘發物’,吃了會加重病情……”腫瘤患者的這些做法靠譜嗎?
曾有一位胃癌患者手術后,進行化療并中藥治療,康復效果不錯。但對人們所說的所謂“發物”一律避而不食,一段時間下來,人也瘦了好幾斤,免疫力明顯下降。她說,以前特別愛吃老母雞湯和海魚,現在一吃就肚子脹、不消化,有時還拉肚子。人們常說雞和魚容易“發”,容易加速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專家勸該患者,癌癥和“發物”無關,建議每天用點胰酶片和多酶片幫助消化,因為胃癌患者化療以后消化道分泌酶的功能下降了,增加一點酶的制劑有助于消化吸收。后來,她吃了幾天后,吃魚再也不拉了。其實,臨床上有不少腫瘤患者像這位患者一樣,吃了這些食物會表現出不適,甚至泄瀉等。這大多是由于癌癥患者經歷過化療等創傷后,其消化功能受重創,胃腸道原本分泌某些消化酶的細胞遭破壞,以致消化酶分泌減少,所以吃了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之后,就難以消化。對相應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后,攝食此類食物后就易誘發腸功能紊亂,出現不耐受現象。其實,適當調整一下就可解決。
《黃帝內經》就提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思是說,用藥物(化療或放療)治療疾病(癌癥)時,應該用以谷、果、肉、菜等營養之品調養。這里提到的谷、果、肉、菜,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的食材。金元時代的名醫張子和在其《儒門事親》一書中就說:“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人不悅而食減,久則病增損命,世俗誤人矣。”所以,“忌口”不宜太嚴,食譜不宜太窄,否則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對腫瘤患者的康復來說是極其不利的。中醫講究的是“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就是說: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邪氣不容易侵人機體,也就不會發生疾病。
腫瘤患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中醫歷來認為散養雞是一種好的營養品。雞肫及肫內黃皮(雞內金),也是治療腫瘤的藥材;雞蛋是歷來用于抗癌方中的食物。 所以增強人體的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再說“海貨”。其實不少海產品也常見于中醫抗癌處方中,如海帶、昆布、烏骨牡蠣、石決明等。事實上,不少腫瘤患者已經習慣于食用海參、鮑魚、魚翅等,并不把它們列為“發物”而忌食了。中醫認為海貨有“軟堅”功效且不滋膩,大多不會有礙消化。比如:黃魚魚肚、魚鰾和魚腦石等都有很好的治療腫瘤之效;鯧魚、帶魚也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螃蟹中的蟹殼、蟹爪也都被中醫用于治療癌腫患者。可見,只要腫瘤患者食之不過敏、不忌碘等微量元素,吃海產品并無害處。 韭菜、大蒜、筍和蘑菇、香菇之類蔬菜食物,也通常被認為是“發物”。其實,近年來從這些食物中提取出不少抗癌物質。最不可理解的是,有說法認為腫瘤患者或者正在吃中藥的腫瘤患者不可食用蘿卜、綠豆,不能飲茶和醋,更是沒有科學的循證依據。
專家強調:“目前,中西醫學界大致都認為,以下一些飲食情況在防癌上是有益的。如:吃新鮮、質量好的食品;保持各項營養要素的適當比例;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和控酒等。總之,對腫瘤患者而言,尤其是術后的腫瘤患者,保持均衡飲食、營養合理,有利于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