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做保險業務的,推薦我下載了他工作那個保險公司的APP,我用了之后覺得方便又實用,對APP贊不絕口。朋友幽幽地說:“APP業務是我們公司以后的發展方向,以后做保險業務都靠APP了,我的工作遲早給APP取代?。 ?/p>
朋友的擔憂不無道理,這正是李開復博士在他的《人工智能》一書中提到的人類對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擔憂。
自從2016年3月人工智能圍棋阿爾法擊敗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后,很多人就開始擔憂:在人工智能時代,到底有多少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呢呢?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真的會在未來挑戰人類嗎?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將如何變革?人工智能時代該如何學習和該學什么?讀完《人工智能》一書后你就會得到答案的。
人工智能并不是說計算機程序能像人的大腦一樣思考和工作,而是指它能基于大數據上的深度學習,通過大數據加深度學習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機程序才可以稱之為人工智能。我們的手機里其實就有很多屬于人工智能的應用,像蘋果Siri、美圖秀秀、淘寶、亞馬遜等。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在近年來突飛猛進,主要得益于深度學習算法的成功應用和大數據所打下的堅實基礎。我朋友所處的保險行業,本來就是基于大規模數據開展的,因此能毫不費力地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從而使用人工智能改進現有工作流程,提高業務效率。
如果朋友的工作被人工智能APP取代,那他該怎么辦呢?
我開玩笑地跟他說:“雖然用APP了解業務和辦理業務很快,但與其對著冷冰冰的程序,我更喜歡聽你解釋業務,有趣而靈活多了?!?/p>
是的,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我們工作卻無法替代我們的情感。未來除了工作,我們還應該學會生活。工作本來就是為了生活,既然人工智能可以讓我們從工作中解放出來,我們就應該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用更少的時間從事個性化的工作,而不是以為世界上只有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穩定工作才稱得上工作。難道浪跡天涯邊學習邊體驗生活的工作就不是工作嗎?難道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做成事業就不是工作嗎?未來等待我們的是在人工智能的便利中解放自我,發現自我,追求個性,創造屬于自己的有個性的工作。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常常忘了我們生而為人是來體驗生活的。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是我們人生的意義,我們追求的是生活過程中的每一次體驗而非結果。就像下圍棋,難道輸了我們就不下圍棋了嗎?輸贏只是結果,我們下圍棋享受的是對弈過程中的樂趣,這是阿爾法圍棋無法體驗到的人類情感。
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不是失業,而是更大的自由與更加個性化的人生體驗。人工智能只是人類的工具。技術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圍繞人工智能這樣一種革命性的新科技,建立與之配合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用制度來保證人人都可享用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收益,同時不必擔心失業等潛在風險。
人類文明史漫漫數千年,因為科技進步而造成的社會格局、經濟結構的調整、變革乃至暫時的倒退都屢見不鮮。但放眼足夠長的歷史變遷,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無一例外地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同時也是人類生活品質提高的根本保障。
我們要用開放的心態對待變革,我們需要調整的是我們的心態與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會輕易被替代,而不僅僅去幻想從事目前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馬云在2017年貴陽數博會上說過:“人類對于智慧我認為兩千年來幾乎沒有進步過。無論孔子、道子、儒家、佛家這些思想,今天看來都比我們還是聰明。知識是可以學來的,但智慧是一種體驗。所以,我們人類和機器競賽是體驗的競爭,這對我們今天最大調整是教育體制改革,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br>
在人工智能時代,很多常規的工作讓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給人工智能做完,人工智能在某一領域也許比人類更有知識,但它沒有人類的智慧,人類和機器的競爭關鍵在于智慧在于體驗。人工智能可以幫人類工作,卻無法幫人類生活。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學會生活很重要,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