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2017-07-15妙兒 ?
洛陽到西安,可高鐵,可綠皮車。高鐵從洛陽龍門站到西安北,行程1小時28分;綠皮車走走停停,行程約5小時,到達西安是晚上近9點。
西安火車站對面就是城墻。巍峨高聳的城墻,氣勢逼人,霓虹燈線條勾勒出輪廓,夜色里非常壯觀。
道路整齊,沒有我來的那個以小上海自居的城市里慣常見到的摩登高樓,取而代之的是約5-6層的樓房,方方正正,大氣的青磚屋頂——一切都符合關于古都的想像 。
冬天,早上七點,天烏黑的,一點亮光沒有,像遮蓋得嚴實的大幕,遲遲不愿拉起。
第一天的計劃是在市內玩,熟悉一下環境。
唐代的長安城,如今的西安。唐代,長安城面積已達84平方公里,是同時期拜占庭王國都城的7倍,城內布局如棋盤一樣方正,一座座外城墻將宮城層層包圍,重金殿宇,金碧輝煌。
也許面前的西安城,仍然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摸樣?街道橫平豎直,居民區整齊劃一,公交四通八達。
而那城墻,夜色里絢爛,白天巍然壯闊,寬可策馬奔馳。
出門旅游,第一選擇是公交出行,既可以對要玩的這個城市地理方位有個大概的了解,又可以實實在在的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插個題外話,還記得在宜昌那次,公交車上一站站上來的妹子,多么的水靈啊!
拿著地圖,信馬由韁,首到鐘樓。
鐘樓所處的,是這個城市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中心點。站在鐘樓的位置,往任何方向看去,都是再筆直沒有的路,視線沒有任何遮擋。
據說鐘樓的建筑值得細細觀摩——古代樓宇亭閣設計各要素之大成者,那是對懂行的人說的,至于游客甲乙丙丁,讀的出來楹聯已屬上乘。
轉出來,在高臺上極目遠望,鐘樓北面中國郵政大樓旁邊,是網上極負盛名的—鐘鼓青年旅社。往西有地下通道通往鼓樓。地面以上,則全是老字號的店鋪,人頭攢動。
晨鐘暮鼓,是前世的記憶,雖不真切,卻丟不得。
鼓樓門樓之下,是另外一條擠得不能再擠的路,曰:化覺巷。這是回民聚居的地方,俗稱:回民街,小吃那個多呀!
麻花油茶(內有黃豆、花生、芝麻粉、花椒面,味咸,花椒味重)
黃桂柿餅(柿子肉和糯米粉做成的團子再油炸,清淡的甜)
賈三灌湯包子(需排長隊,號稱古城第一籠,包子皮很薄,據說是一絕,賈平凹題過詞,作過記的。吃完后我在筆記上特地備注:不過耳耳)
蜜棗甕糕
看著好吃,實則一般的豌豆黃
烤羊肉串是要吃的
香辣羊蹄
滿街是叫賣核桃和棗子的—盛產核桃的其實是臨潼。
冰糖梨汁也很好喝,冰糖、梨、銀耳、枸杞一起燉出的汁,色清,口味甘甜。
還有鮮炸的石榴汁,石榴也是臨潼的特產。
玫瑰鏡糕不得不提。面和糯米粉為原料,石頭小缽里蒸好,在熟芝麻,或者花生碎上蘸過,灑了白糖,澆上玫瑰醬——唯一的缺點是太小了,不夠吞的。
雞蛋醪糟或者醪糟湯圓當然也是我的菜,西安的甜食吃起來口感更清淡些,不易起膩。
糊辣湯據說是江浙酸辣湯的原形,慕名也去吃了,花椒面的味太濃重了,蔬菜是白菜——既不夠味道鮮美,也不夠色艷動人。
牛羊肉泡饃那遍地都是呀,老孫家、老馬家泡饃。就是不懂上菜的規矩,要了饃,一點點撕,過了很久,客氣的問店家:我們的泡饃還沒上呢?店家詫異:你們先要掰好了饃給我們,才能拿去煮的。 呃,尷尬一臉。
最最喜歡的還是岐山臊子面、老潼關肉夾膜。臊子面湯汁微酸,面條筋道,肉夾饃那叫一個酥,外表微脆,內里軟和又有嚼勁,臘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湯汁酥香,別提多鮮美了?...
同樣極贊的炒面皮,油潑扯面,biangbiang面,帶花椒味道的鍋盔。西安真是面食的天下,面粉到了陜西人的手中,變出了那么多的花樣,而任何一種,吃起來都是那么筋道,有滋有味,口舌生津,渾身通暢。
游記寫成了食譜。逛吃,逛吃,也許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需要這樣悠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