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陀螺
鄉下的男孩子沒有不玩陀螺的,也沒有不會自己做陀螺的。
陀螺,形狀如倒過來的窩窩頭。選一根粗細適中的木棍,把木棍截成8~10厘米長,用刀把木棍一段削成錐形,整個錐體要對稱、光滑,陀螺就做成了。轉動陀螺,利用錐體在地面上不停地旋轉,轉速會越來越慢直至傾斜摔倒。
如果想讓陀螺繼續旋轉下去,必須借用外力,一般都是用鞭子抽打。鞭子可用一根小木棍接一條1米來長的繩子或布條即可,不時地抽打陀螺的上部,使其借助鞭子的抽打力繼續轉動,當然轉的時間越久越好。大伙一起玩時,各自把自己的陀螺拿出來,兩人一組用自己的陀螺碰撞對方的陀螺,撞倒為失敗。
噼啪,噼啪,噼啪,噼啪!
下課后,操場上小陀螺美滋滋地轉啊轉,它們比賽著跳舞哪,它們轉呀,跳呀,撒著歡兒。
孩子們也圍著陀螺,像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轉啊轉,他們轉呀,跳呀,為陀螺加油。
小星星所在的四川大巴山里,冬天水面上只有薄薄的冰面,是不能在上面玩陀螺,只能在院壩里的水泥地面上玩,操場的土地上是不行,因為摩擦力大,陀螺轉不了幾下就完了,抽它也動不了。因而陀螺并沒有風靡多久,就被更多好玩的游戲所代替。
打雪仗玩雪
到了冬天,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清晨一覺醒來,推開門看見厚厚的白雪鋪滿大地。
不管雪是否停歇,小朋友們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在院子里。多時可達數十人。馬上分拔,分別占據院子兩頭,迅速制造雪球。一聲“開打!”,每個人都懷抱著幾個雪球向“敵方”陣營沖去。雪球打完了立即就地取材現場制作新雪球,做完了打,打完了再做,實在來不及了抓把雪就往別人脖子里塞,你塞我,我塞你,有時都忘記了自己原來是哪組的,亂塞一氣,只要不往自己脖子里塞就錯不了。
最后,每個人都渾身是雪,頭上的雪已經融化還冒著熱氣兒。最難受的是從脖子進去的雪,融化后流在后背,流在前胸,小風一吹煞涼,誰難受誰知道。
家長一般不會對孩子生氣,頂多心疼地邊換衣服邊嘮叨幾句,他們知道打雪仗可是孩子們冬天里的最愛。那時候,孩子們穿的衣服多不如現在的暖和,小臉小手凍得通紅,轉天也少有發燒感冒的。
雪仗打完了,而滿地的白雪依然那樣誘人,那就堆個雪人吧。
孩子們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有用簸箕或者臉盆四處搜集積雪的,有用積雪開始忙碌著堆雪人。孩子們總是齊心協力做手的做手,做頭的做頭,找個水桶當帽子、煤球作眼睛,找根大胡蘿卜按上就是個大鼻頭、幾個紅椒一拼兩片紅紅的嘴唇仿佛都能開口說話。孩子們就圍著大雪人蹦呀跳呀,喊呀鬧呀。
那個時候,鄉下的男孩子考試得一百分也趕不上有只自己的鐵環的自豪感。
鄉下的孩子仍舊是自己動手做鐵環,鐵鉤好解決,但鐵環不太好找,于是小伙伴們在自家翻箱倒柜,尋找鐵家伙。有人用舊鐵桶箍當鐵環的,也有人去鎮上的鐵匠鋪尋覓上好的鐵環。
滾鐵環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玩,你可以跑出一身汗。玩這個東西不僅需要速度,更需要技巧,尤其是想滾出慢動作來非常不易。這就好比騎自行車,越慢越需要技術。
下課時,男孩們都會拿出自己的鐵環。他們會雄糾糾氣昂昂的編隊行進,比賽時走直線或繞著操場轉圈兒。有時,他們也會玩些有難度的項目。他們在操場上按照一定的間隔在地面立上磚頭、瓶子等物作障礙,形成S形線路。不管怎樣跑,自己的鐵環決不能倒地,也不能竄到別人的跑道上。中途若無犯規,最先跑到終點者勝出。
那時操場上嘩啦啦的一片聲響,直引得女生們紛紛為男生們吶喊助威,男生們也會更來勁,紛紛拿出各自的絕活,忽左忽右,左突右竄,你追我趕,好不熱鬧。
放學的路上,也會經常看到一群背著書包滿頭滿臉臟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著鐵鉤,推著鐵環奔跑在田邊地坎,嘩啦啦的聲音響成一片,場面頗為壯觀。技術好的小伙伴能把鐵環從學校一路滾到家,甚至可以爬山上坡。
滾鐵環,一般都是男孩子玩的游戲。當然,也有不服氣的女生,她們也掌握了滾鐵環的技巧,混雜在男生隊列里滾鐵環,引起同學們一片喝彩聲。
后記:這是一部農村的記憶,這也是農村正在消失的記憶。國慶節回老家,感悟很深,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離了,甚至出現了無人村。
這是一部10萬字左右的散文小說,書名暫定為《鄉間的小星星》,持續連載中,希望有人喜歡。
點個喜歡??再走好嗎?讓我們這些靠寫字吃飯的人能堅持下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