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介紹了朱元璋兩個強大的鄰居,這可不是說說就完了,說完了就該開打了。
最先與朱元璋發生沖突的是張士誠,在這期間朱元璋的一個部將投降了張士誠,此時朱元璋就想與張士誠談和,當然失敗了。談不攏,那就只能打了。
盡管兩軍人數有差,可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有常遇春這樣一名猛將在,張士誠只能是一敗涂地。
在擊敗張士誠后,朱元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徐壽輝上,但是他知道他的對手不是那個虛有其表的徐壽輝,而是他背后的陳友諒。決戰陳友諒的時刻終于到了。
在這段時間,朱元璋做出的兩個決策讓他成為戰爭的勝利者。
一是筑城墻、廣積糧,緩稱王,避開了天下人的注意力。另一個則是先對付較強的陳友諒而不是較弱的張士誠。
為什么?因為陳友諒志驕,張士誠器小;器小無遠見,志驕好生事。如果進攻陳友諒,張士誠肯定不會出兵相助;而要是對張士誠出兵,陳友諒一定會來幫忙,那最終的勝負就難說了。
能有如此分析,朱元璋不勝利還有誰能勝利!
當然打仗也不是說打就打,畢竟陳友諒占據長江上游,又有強大的水軍,而朱元璋在下游,拿漁船去和戰船決戰,無異于自殺。
可是常遇春的老毛病犯了,他打敗了陳友諒的軍隊后,活埋三千俘虜,又偏偏留了幾個活口去給陳友諒帶話。這下可惹惱了陳友諒。
陳友諒真的憤怒了,后果真的很嚴重。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率領他全中國最強大的戰船向應天出發。而陳友諒打仗又不按常理出牌,率意而為,想打哪里打哪里,等到朱元璋得知陳友諒率領大軍攻擊時,陳友諒的軍隊已經攻占了軍事要地采石。
而應天最重要的屏障太平更是輕松的被攻破,這下應天是真的赤裸裸的暴露在陳友諒的利劍下了。
難道老天都要放棄朱元璋了嗎?
此時,一個叫劉基的人給了朱元璋勇氣,這個剛剛到自己手下干活的書生尚有與城共存亡的勇氣,他又怎能畏懼!
朱元璋再度表現自己的軍事才能,決定用計讓陳友諒在龍灣上岸。
可是陳友諒帶領的是水軍,必定走水路,他又憑什么放棄自己的優勢去和朱元璋打陸地站呢?
朱元璋說這就要靠康茂才了,康茂才又是何許人也?
沉迷于喜悅中的陳友諒一步一步踏進朱元璋的圈套,來到了康茂才所說的江東橋,他驚奇的發現這不是康茂才說的木橋,而是石橋?。ㄊ瘶蚴侵煸懊伺R時造的)中計了!
可是什么也沒發生,而此時他得到消息,自己的弟弟陳友仁在龍灣登陸,并擊敗了駐守那里的軍隊,在等大軍的到來。于是,陳友諒命船隊在龍灣上岸,一切很順利。
但他不知道的是,這時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他,就是朱元璋。確定敵軍全部進入伏擊圈后,朱元璋一聲令下,五路軍隊在徐達、常遇春、馮勝的帶領下對漢軍展開攻擊。早已驚慌失措的漢軍無法抵抗。而陳友諒擠進能夠開動的小船上,一路逃到九江,勝利的夢想就此破滅。
對于財大氣粗的陳友諒來說,這次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陳友諒制造了新的戰船,高數丈,上下三層,每層都可以騎馬來往,上下層的隔音效果甚好,更可怕的是,每條船外面還裹著鐵皮,可謂是當時的航空母艦。
在幾次水站戰勝朱元璋后,陳友諒更迷信武器的威力,卻忽略了人心。陳友諒為了能夠控制天完國,殺害了把他當兄弟看的趙普勝,在人們心中成了背信棄義的人。在他的水軍不斷取得勝利時,他的部下告訴他鎮守洪都的將領叛變了。但這一次,陳友諒沒有貿然出動,他在等待一個時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突然向朱元璋北邊的鄰居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韓林兒和劉福通都在城中,一旦破城,他們就完了。劉福通只能向朱元璋求助,出去各方面考慮,朱元璋出兵援助,卻帶回了韓林兒這個累贅
但是張士誠并沒有放棄,小部隊不停地騷擾朱元璋的的大軍。朱元璋對此十分惱火,于是他做出了他軍事生涯中最錯誤的一個決定:進攻廬州。
卻不知陳友諒就在這里等著他。
你以為陳友諒會直接攻打應天,殺朱元璋一個措手不及?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陳友諒的性格決定了他選擇攻打洪都。當然還有個原因是,此時守著洪都的是個只知道尋歡作樂的朱文正,這樣的人哪里守得住城,怎能對抗得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可是現實很快打了陳友諒一個耳光,雙方僵持一個月,一個進不去城,一個出不了城,盡管兵力懸殊至極,朱文正還是死守洪都,可見他也并不只是個紈绔子弟。
一個月后,朱文正才像朱元璋發出援救,而這也意味著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時刻即將來臨。成王敗寇,在此一戰!
七月二十一日,鄱陽湖戰役正式開始了。
雙方在湖上布陣,此時才發現朱元璋的戰船太小了,在陳友諒的戰船前,簡直就像玩具??蛇@個時候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那么結果如何呢?請期待下一次的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