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事情總是忙不完?
因為在今天這個高信息密度的碎片化時代,把工作全部忙完——只能是一種妄念。
每天你會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或者由不得你安排,會有很多事情來找你。你為了他們疲于奔命,每天真的是很努力,很想把事情都做好,可是真到點燈熬油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正要交付的成果,質量不能保證。而之前忙的其他事情,似乎也都沒有徹底做完。
你想改變現狀,卻又不知道從何做起。
之前有位企業家也有和你同樣的困惑。哪怕他每天不回家,日夜不休地處理無數的事情,他的工廠也要面臨破產了。
他去向彼得·德魯克請教。德魯克甚至都沒有詢問公司究竟面臨什么困境,或者分析什么宏微觀經濟環境。他只給了那個企業家一個建議:“以后你每天只做五件事,做完就回家陪家人,不能想著去做第六件”。
這個企業家半信半疑,但握著如今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也只能橫下心來去嘗試。沒想到,工廠還真的挺過了危險期,經營業績重新蒸蒸日上。
事情從來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凡是工作,基本都要和他人協作,于是你的決策和行動就會或多或少地對他人產生影響,而究竟是產生好影響還是壞影響,這個就不是你自己能控制的了。這也是為什么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的原因。
因此,既然事情已經忙不完,那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很多事情干脆就不做,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看到過一些如何高效做事,使自己能夠兼顧生活、工作以及個人愛好的好方法,這里分享給大家:
1.每天三件事,專注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而每天做好的三件事,就是這個支點。
有一本好書叫做《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書中說到,完成最重要的事,就像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剩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雖然每個骨牌很小,但每個骨牌能推動比它大一倍的骨牌。一旦傳遞下去,只要碰一個小骨牌,整個多米諾骨牌都會被推動。
其實無論是剛才例子中的企業家做的五件事,還是我推崇的每天三件事,或者這本書中所提倡的做好最重要的一件事,都是在說一個道理:需要做好的重要事情真的不多,把它們挑出來做到極致,你就會是撬動地球的那個人。
這是一個內心洗禮或者靈魂自省的過程。你需要花費大塊的時間仔細思考:每天究竟都在做哪些事?哪些事是可做可不做的?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是做了完全沒用的?……
把這些事情寫在紙上,或者利用思維導圖,把每天需要做的三件重要的事梳理出來。之后去嚴格踐行。開始的過程會有些不適應,但之后你就會步入高效人生了。
2.樹立一個大而具體的目標
不是都說要樹立小而具體的目標才可行嗎?大的目標往往不都容易半途而廢?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小而具體的目標我們已經在第一點“每天三件事”中制定了,樹立大而具體的目標的真正意義是為了讓你的方向不跑偏。
Google是大家公認的偉大公司,它除了用搜索引擎養家之外,內部還有無數多個創意項目。而很多好的創意項目在開啟前被高層斃掉,原因就是不夠大。不夠大的目標,根本無法指引你到達要去的彼岸。
大而具體的目標是你做小而具體的目標的理由,是關鍵,是破局點。每一個小而具體的目標都必須能服務于這個大而具體的目標,最好是能直接服務,或者繞個山路十八彎有助于大而具體的目標的實現也行。從是否能夠直接服務大而具體的目標這個層面考慮,你那些小而具體的目標的重要性也就排列出來了。
請注意,我這里沒有簡單地說“大目標”和“小目標”,而是不厭其煩地強調是“大而具體的目標”和“小而具體的目標”。“具體”兩個字非常關鍵。因為目標的制定是為了踐行,不具體,就沒有辦法去踐行,也有沒有辦法帶來改變。
所以,即使是大目標,你也不能說“我未來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應該說“我未來要做個要從大概三個方面對社會有用,分別是……”。只有這樣,大而具體的目標才能真正像燈塔一樣,照亮你前行的路。
3.加減乘除,對時間合理分塊
職業生涯規劃師古典整理過一個高效利用時間的“加減乘除”法則,對我們如何適應這個由碎片化時間構成的時代很有啟發意義。
(1)加:提前列出“碎片化時間清單”,增加碎片化價值——就是說你要寫清楚有1分鐘空閑要干嘛,3分鐘空閑要干嘛……等真出現相應空閑就直接去做規定好的事,而不用再去思考是不是刷會兒朋友圈;
(2)減:把同樣場景的碎片化任務放在一起處理,減少切換成本——比如把需要打電話的工作放在一起一次性完成,需要處理的各類文檔一次性完成。總之,利用好身體和思維的慣性;
(3)乘:疊加不同的類型工作,形成疊加效應——舉例來說,《圣經新約》的翻譯者詹姆斯·莫法特的書房里有3張桌子;第一張擺著他正在翻譯的《圣經》譯稿;第二張擺著的是他的一篇論文原稿;第三張擺的是他正在寫的一篇偵探小說。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從一張書桌搬到另一張書桌,繼續工作。因為工作的性質不同,一種恰好是另一種的休息。這就是多線程的疊加效果。
(4)除:主動把大任務拆分成碎片化任務。主動碎片化自己的大項目,所有的事情都分為兩個部分:思考和執行。利用刷牙、走路的碎片化時間思考,利用坐在桌子前的大塊時間執行。
4.拒絕費時費力又沒有產出的事情
我真心覺得學校應該開設一門課——教同學們如何優雅地拒絕他人。
我們經常因為面子問題,不好意思拒絕他人,于是給自己的生活添加了很多負擔。最糟糕的結果是自己的事情沒做好,別人的事情也沒干明白,搞得各種不開心。然后憤憤地對自己說“早知道我就不該答應他”。
是啊,可誰叫你答應他了呢?
我們總會過度猜測別人的反應。你請別人幫忙的時候會覺得“不好吧,他不一定會答應”。別人請你幫忙的時候又會覺得“拒絕不好吧,多傷感情”。
你真該把這兩種情景以上帝視角看一下,別人心里也沒真覺得非你不可,純粹試試運氣。
所以——
合理拒絕他人,真的不會傷害對方好嗎!
合理拒絕他人,他人反而可能會覺得你真誠從而加深友誼的好嗎!
合理拒絕他人,你自己的生活會變得更爽了好嗎!
對于不想做的事情,真誠而合理地去拒絕吧!
當做到以上這些,你或許也能擁有阿圖·葛文德的生活——
阿圖·葛文德除了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外,還是:
·一位很厲害的外科醫生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
·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
·一個醫療創新公司的主管
·自己創辦了一個非盈利組織
·《紐約客》等媒體的撰稿人
·寫了三本書,都上了紐約時報排行榜——你可能聽說過其中兩本,都有中文版:《清單宣言》和《最好的告別》
希望你能做好所有重要的事情,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付出都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