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抱怨一件事情無法完成是因為缺乏某種既定因素。這些因素或紛繁復(fù)雜或簡單平凡,然而卻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或者成為我們放棄努力的華麗借口。但更多的時候,當我們滿足或具備了這些外在條件時,卻忘卻了最初的宗旨,放棄了最原始的目標和想法,改變了既定路線,將最初的理想丟擲一旁。
也許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早已物是人非。也許是由于時代的變遷,那些想法被歷史所淘汰。總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但更多的時候,不是事物本身發(fā)生了變化,更多的不穩(wěn)定之來源始于我們的內(nèi)心。是我們放棄了自己,是惰性使然。
很多人總是習慣于羨慕他人的成就,總是寄希望于將來的轉(zhuǎn)變,總是糾結(jié)于自己缺少特定的條件。誠然,有些因素是無法選擇無法彌補的,例如家世、出身、背景、智力等。但更多的具備其靈活性、可塑性,例如學識、品味、修養(yǎng)、技能等。
中學時暢想大學時光的美好,大學時夢幻職場生涯的絢麗。而當這些所謂的將來變成現(xiàn)在時,很多人卻沒有珍惜現(xiàn)有的時光,依然寄希望于飄渺的未來,依舊將失敗的癥結(jié)歸咎于某些條件尚未滿足。
看到別人飽讀經(jīng)書、出口成章,心中涌起一股遨游于書海的沖動。沒有書本擺在眼前時,充滿無盡想象。然而一旦回到書房,臨書桌而坐,便又漫不經(jīng)心起來,解決了沒有書的困惑或許又會強調(diào)起工作的繁忙、心情的不悅來,總之會在心里描繪一個我會好好讀書的狀態(tài),但在實施時總覺得現(xiàn)實中還缺點什么來促使這種狀態(tài)的達成。要么歸結(jié)于身體能量不夠,要么引咎于條件資源不足。簡而言之,覺得現(xiàn)有的外在條件不允許我們做出行動。于是,生出了許多的假使句,許多的如果滿足某某條件那么我將怎樣怎樣的慷慨激昂。但當條件滿足時,卻又苛求更高的條件,為自己的不行動找出更多的借口,如此惡性循環(huán),便難以達成原本簡單的目標。
因此,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時,一旦滿足了一些基本必備條件,就應(yīng)迅速采取行動,否則等于功虧一簣,等于先前的愿望只是空想,只是謬談。由此想起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五只青蛙同在一塊木頭上,其中四只決定起跑,問木頭上還剩幾只?人們普遍回答說只有一只。其實正確答案應(yīng)該是5只,因為決定起跑和跳起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狀態(tài)!
假使心靈足夠堅強,倘若目標足夠堅定,又何必苛求外部條件的完美?當萬事俱備時,你認為尚欠東風;那么當東風到來時,請即刻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