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大學那會兒正是校園外賣熱火朝天的時候,幾家知名互聯網餐飲企業正打的不可開交,每逢中午放學,滿校園跑的都是送外賣的電動車,甚是壯觀。
學校的宿舍樓在半山腰上,要進入宿舍樓群有一條必經的上坡路,每次看到摩托車經過時總有一種想上前去推一把的沖動,可惡的陡坡讓電動車更是無地自容。
在那個男少女多的校園里,女生宿舍樓下總是會停放著各種顏色的電動車,送外賣的小哥戴著一只大頭盔,左右手各拎一大包外賣,一群女生圍過來三分鐘后就消失在小哥的視線里,然后外賣小哥又打開后座的外賣箱,羅列整齊的盒飯又把另一群女生招引過來。
這似乎是一種慣象,男生也不例外。
每逢周末中午時分,你到宿舍樓下觀察一下,絕對可以發現穿藍色穿黃色穿紅色或者穿圍裙的外賣小哥在一群學生中間被擁著,好像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儀式。
有一次,是在冬天,我們宿舍八個人都窩在自己的小窩里,到了上午十一點,A君對B君說:“肚子好餓,穿衣服下去吃飯吧”。
B君打著哈欠,搖搖頭,“好冷啊,不想下去”。
C君接過話來,“我們訂外賣吧?”
A君和B君舉雙手同意,于是A君下鋪的同學說:“幫我訂一份?!?/p>
“還有我,給我來一份!”
“我我我,幫我也訂一份!”
于是八個人湊齊了訂外賣的錢,這時候問題來了,誰下樓去拿外賣?外賣小哥可是沒辦法進宿舍來的啊。
A推B,B推C,八個人推來推去,誰也不想下去。
一聲電話鈴響,外賣送到宿舍樓下了,出點子訂外賣的C君只好乖乖的披上衣服穿上拖鞋極不情愿的下去拿外賣。
言歸正傳,最近一則新聞說某高校禁止外賣進校園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強烈不滿。
該校方表示外賣進校園嚴重影響校內交通,極不安全;重要的一點就是該校的宿舍樓群衛生骯臟為吃完的外賣殘羹剩飯所致;校方還給出另一個原因是外賣進校園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懶惰。
學生們則表示,不讓叫外賣進校園讓他們很不方便,校園里的餐廳在每次放學后都會擁擠不堪,排隊吃飯要花很長時間,而且學校餐廳飯菜口味單一,吃著很不爽。
我想起上大學那會兒我們學校餐廳也是類似的情況,放學后要么奔跑著搶在眾人前頭要么就老實的坐在教室再等上半個小時,不然,你排隊的那種焦急心情貌似真的可以演變成一場“插隊大戰”。
有一次,一個售飯窗口排隊的兩個小伙就打起來了,原因是插隊,兩個小伙子都年輕氣盛,看不慣對方,兩人的口角之爭終而演變成動手動腳。
我們先拋開外賣的種種詬病不說,外賣到底應不應該進校園呢?
我們一直在強調,有關服務于校園的事情總歸和學生分不開,單單從這一層說,我相信大多數學生是希望有一個快捷方便就餐形式,無獨有偶,外賣這一形式恰恰符合學生的心理預期。
調查你會發現,占比不少的同學對學校餐廳是存在種種不滿和吐槽的,尤其是大學生。
首先,形式單一的校園餐廳滿足不了部分學生的需求,渴望多樣化的心理在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第二,他們在長期單一的就餐環境下更容易去嘗試新鮮快捷的就餐方式,說白了就是圖個方便,偶爾還可以得到一點摸不著的小便宜。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為了學生的飲食安全和校園安全考慮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如果說僅僅是由于外賣的原因導致學校環境變差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筆者在離開大學校園后的第一年就聽說母校有一段時間對外賣進校園嚴厲打擊,同樣導致部分學生不滿,在大學的某些貼吧論壇上看到學弟學妹們的各種吐槽,我只想說:幸虧我畢業的早。
即使各個大學的種種“禁令”相繼下發,但是依然擋不住同學們的熱情,畢竟你所熱愛的外賣小哥還在已經上了鎖的校門口等著你把熱乎乎的飯菜帶走。
外賣餐廳之所以火爆,說明其在餐飲的色香味上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一來符合大學生的口味,二來可以讓學生少擠了好多學校食堂。
盡管外賣的衛生問題一直以來被人痛批,但這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余地是前提,學校需要做的就是加強管理,將衛生、安全隱患進行控制,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學校食堂進行改進,少一些回避,多給學生一些發言的空間。
我認為,學生叫外賣越厲害,就越證明學校食堂不對學生胃口,而不禁止學生叫外賣反而是對學校食堂最好的改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