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偶爾會和一位朋友進行歷史問題的討論,但從中總是獲得負面的情緒,現(xiàn)在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將這樣的討論繼續(xù)下去。
我總結他討論的四個特點,不尊重他人、歷史細節(jié)把握不明確、邏輯推理過程不嚴謹、臆造討論者的觀點。
我盡可能的對討論的一些問題進行回憶,回憶前,我需要添加有一個前提,回憶是從我的主觀角度出發(fā)的,并不能保證回憶的絕對正確和客觀。
第一個問題,北朝的民族問題,我的觀點是,民族矛盾貫穿北朝,他否認這一點。
他說階級矛盾更重,我不否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本來就有相混合的地方,階級矛盾的一部分表現(xiàn)形式就是民族矛盾,民族矛盾的一部分本質原因就是階級。
我也沒有辨析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誰更重,我的觀點是民族矛盾貫穿北朝,他說因為民族矛盾比階級矛盾弱,所以不能說民族矛盾貫穿北朝。
首先在貫穿這個詞的理解上,他認為我的用法是錯誤的。然后他舉了一個例子,北魏太武帝的母親是漢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北魏民族矛盾微弱。
對于他的這一個推論,我認為非常牽強,當時入住中原的各個政權,娶漢人女子為皇后的例子很多,更別說游牧民族普遍把女子當作戰(zhàn)利品的情況,獻文帝的母親,就是在戰(zhàn)爭中被俘獲到北方的漢女。這一點完全不能證明當時胡漢平等,民族矛盾微弱。北朝的第一個證券,前趙,即有皇帝的母親是漢人的例子,如果要以這一點證明民族矛盾微弱,我們就會進一步得出整個南北朝民族矛盾都微弱的推論。
我舉了一些例子,如北齊胡漢官員的對立,高歡的話“漢人應種田、鮮卑人戰(zhàn)斗”,北周武帝將漢人軍隊賜姓鮮卑,以及六鎮(zhèn)起義的反漢化。他從兩個觀點來反駁,一個是繼續(xù)堅持著太武帝的母親是漢人,所以民族矛盾弱,另一個是將我所提的事情都稱為階級矛盾。
我的觀點是,北朝的胡漢人群,生活地域不同,生產(chǎn)方式、社會階級不同,表現(xiàn)形式自然便是民族矛盾,六鎮(zhèn)起義的反漢化,如果一昧以階級矛盾存在,否認其民族矛盾的成分,否認其民族矛盾的嚴重性,顯然是不合理的。
第二個,是關于論述內容的問題。
因為閱讀書籍麻煩,我常會在知乎上和百度上摘取內容,進行討論,當然,書籍中提供的歷史細節(jié)也有一部分。
他基本沒有從書籍上提供歷史細節(jié)來進行討論,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從百度和知乎,但是他卻拿這一點嘲笑我,嘲笑我從百度摘取知乎,嘲笑我從知乎引用的詞條贊同數(shù)少,我確實不明白,歷史問題的正確, 大眾贊同得多還是少,對其正確性有何影響,我沒有質疑他從未從書籍引用數(shù)據(jù),他為何會質疑我引用的知乎贊同數(shù)少 ,或是從百度上引用。
我提供了一個歷史教授,關于漢武帝的看法問題,教授認為漢武帝耗竭民力,不妥,他反對這一看法,他一方面說,所以啊,這些文科教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這樣,另一方面,就說,你看嗶哩嗶哩評論,大部分人都不贊同這個教授的觀點。這一個推論讓我覺得很荒謬,用網(wǎng)民的歷史觀點來否定歷史學教授的觀點,我不認為這很嚴謹。另外,漢武帝耗竭民力,從漢書、從宣帝朝以來,許多的文人、歷史學家、政治家都有提到這一點,書中用戶口減半、海內虛耗形容,武帝中晚年關東盜賊四起,各地太守都平定不住形式,是派繡衣使者,殺緝捕盜賊不力的太守,強力鎮(zhèn)壓才平定了下來。沒有列出充分的歷史事實,進行否定,我覺得邏輯不夠自洽。
另外,他總是反復要求我提供內容證明的事情,讓我也很難理解。有一次,我從劍橋中國史中摘了一段古代史的內容給他,他立馬否認這個觀點,讓我提供證據(jù),我看了一下,是一篇論文,他又立即問我這論文是用的什么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我沒能找到這篇論文,但既然是在劍橋中國史這樣的大著作上,自然有其一定的研究方法。但他因為我沒能找到,就說研究方法不科學,不值得信任,說文科就這樣,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
我實在是很難理解他的討論方法,我不是專業(yè)的歷史教授,無法每個研究細節(jié)都找到提供給他。我認為從劍橋中國史這樣的權威著作摘取內容, 不是完全可信,但是有一定的可信度,他否認,也得從其他書籍找到一些不同的內容,或者查找原論文,說出不合理之處,而不是一點參考資料都沒有找,讓我提供,我提供不出來,他就說是假數(shù)據(jù)。
第三,關于東鄉(xiāng)平八郎的問題。
我說我不喜歡東鄉(xiāng)平八郎,他就說一直給我發(fā)東鄉(xiāng)的文章,言語間似乎覺得我討厭不妥,有點仇恨因素。
他和我說甲午戰(zhàn)爭,有助于清朝解體,你看甲午后的很多中國人,還很喜歡當時的日本,比如孫中山之類的,他們都沒有討厭當時的日本,你要想一想你為什么討厭當時的日本。
我的觀點是:如果你說甲午要感謝日本,不能討厭日本,那這個推論引申下去,什么都可以洗白了,鴉片戰(zhàn)爭讓中國開眼看世界,是好事;侵華戰(zhàn)爭打擊了民國,有助于新中國成立,也是好事,是不是我們也不該反感當時的英國和日本。甲午戰(zhàn)爭固然打擊了清王朝,但發(fā)動戰(zhàn)爭的日本,其本質是為了進一步地進行侵略,清王朝解體后,日本更是去扶持偽滿洲國,其目的是為了侵略中國,不能因為客觀有助清王朝瓦解,就忽略其侵略者本質。
至于秋瑾和孫中山的當時對日本態(tài)度好的問題,是因為當時相信中日友好的人還很多,日本還沒有徹底顯示其侵略者的獠牙,日俄戰(zhàn)爭客觀上也幫助清朝收復了東北,但日本的目的仍是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民國時期,二十一條出現(xiàn)后,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日本侵略者的本質,如梁啟超,表示之前從未對日本有惡意,在二十一條后才發(fā)現(xiàn)日本人假面具后的侵略者野心。當時的革命者們,相信日本真心對中國好,處在當時局勢下很正常,但后來者的我們,很清楚日本人的侵略野心,為何要對那時候的日本有好感,為何不能對那時候的日本表達不滿。
他質問我,東鄉(xiāng)平八郎有什么錯!
我很疑惑,侵略者本身不就是一種錯誤,侵略者在戰(zhàn)場上殺了我的先輩同胞,我不喜歡他,有何不可。侵略者有小錯大錯,小錯難道就不是錯, 其率軍參與了侵略臺灣,日俄戰(zhàn)爭后在旅順這個日軍犯下罪孽的地方建立表忠塔紀念日本軍人的功勛,難道真的干干凈凈。
我說軍國主義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東鄉(xiāng)平八郎作為日本海軍傳奇,已成了一個象征,甚至稱為日本右派、軍國主義的宣傳符號,所以我不喜歡他。
他攻擊我擴大化,說我仇視日本人,說我有本事就去把日本人殺光啊。
我不明白他為什么要將東鄉(xiāng)平八郎和如今的普通日本人相提并論,將我討厭東鄉(xiāng)平八郎引申為我仇視日本人。東鄉(xiāng)平八郎一生活動,無論主觀客觀,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政策和侵略政策做出了極大貢獻,可以說是軍國主義的先驅,怎么能將我討厭東鄉(xiāng)引申為我討厭日本人。
我說,如果東鄉(xiāng)平八郎你都覺得沒錯,那神風特攻隊就沒錯了。
他立馬嘲笑我說,神風特攻隊你都能洗,你這不就是軍國主義。
從我的觀點來看,神風特攻隊和東鄉(xiāng)平八郎都是侵略者, 二戰(zhàn)時期的日軍,比起甲午時候的日軍,其道德本質、戰(zhàn)爭性質的本質變化真的很多嗎,同樣是侵略者,神風特工隊的實質傷害還要更小,更多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標志,而東鄉(xiāng)對侵略戰(zhàn)爭的貢獻更要大于神風。之所以在國際社會上,對神風的批判稍微統(tǒng)一,是因為神風參與了廣泛的侵略戰(zhàn)爭,即二戰(zhàn),且日本戰(zhàn)敗,所以對其批判觀點較為統(tǒng)一,這不意味著甲午戰(zhàn)爭時候的侵略者就能忽略。你說實際對軍國主義的推動,東鄉(xiāng)要比神風多,你說軍國主義的象征意義,作為侵略戰(zhàn)爭功臣的東鄉(xiāng)同樣不小。
他攻擊我是軍國主義,攻擊我仇視日本人,我覺得這是一種臆造的辯論方式,他喜歡用宣布自己單方面獲勝的方式嘲笑我,我實在不明白這樣有何意義。
第四,關于孫中山架空的問題。
我和他說,我在思考,如果孫中山和廖仲愷不死,像蔣介石這樣的國民黨右派是不是會受到抑制,國共合作能夠繼續(xù)。
他從百度百科摘了一段內容回復我,說孫中山早被架空, 他的內容是護法運動孫中山被軍閥排擠。
他引用的歷史事實,我認為很不符合。歷史上,孫中山是在多次依靠軍閥進行革命失敗之后,意識到軍閥不可靠,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在之后開展國共合作,建立北伐軍和黃埔軍校,繼續(xù)進行革命,完全沒有孫中山被架空的描述。
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總章,規(guī)定黨員服從總理,總理對決議有最后決定權,總理即是孫中山,護法運動在1918年,拿護法運動證明孫中山被架空, 實在讓我難以接受這個邏輯。
我說,如果處置妥當,國民黨左右派之爭,左派未必必敗,他反對,說是國民黨走向失敗是必然的,說國民黨一直都很爛,說因為人民論,所以國民黨必輸。
關于國民黨,國民黨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政黨,創(chuàng)建者孫中山,其前身是同盟會,在當時有一定先進性,20年代時期,黨內各派都有,在被右派奪取黨的權力前,黨內各個派別都存在,也有著主張國共合作的左派,不是一開始就如同后面那樣腐敗。且組織是由成員組成的,機械性地認為組織是一成不變的落后論,一定都是右派論,沒有考慮到組織變化的過程。我不認為國民黨從一開始就沒有先進性,是他說的那么爛。
另外,持著人民論,所以一定能勝利的觀點,明顯難以解釋其他國家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失敗,固然共產(chǎn)主義有先進性,但在革命中也要運用好具體的策略,資產(chǎn)階級政黨也不是一開始就天然失敗。從我閱讀的一本俄國革命書中,十月革命的勝利關鍵因素,是迎合了人民迫切想要結束戰(zhàn)爭的愿望,在執(zhí)政黨表現(xiàn)不佳的時抓住了時機果斷進行起義。其后的立憲會議上,布爾什維克并沒有在選舉中獲得支持,僅有四分之一的選票,列寧是通過解散立憲會議的方法奪取的政權。
最后,他喜歡攻擊我不懂馬原的這一點,我也很難理解,我讀過馬克思選集的一部分,也了解一些建國后中國的馬列史觀,純粹的階級主義史觀本來就是一個有討論的話題,況且歷史觀,歷史研究方法也不止一種,動輒說別人學過馬原沒有,以學過馬原認為自己歷史觀很高級,這樣的事,我無法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