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力量,鑄你輝煌。
我叫朱團輝,這是陪伴你的第254天。
7月23號兒子沒在鄭州,還在姥姥家。“不吼不叫”聽兩遍解讀,育兒方面有兩點感觸。
吼叫帶來的不是效果,更多的是困惑。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一般都是小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更多的情況是觸發了大人的敏感神經。
比如有的大人就聽不得小孩子哼唧,有的家長見不得小孩子磨嘰,有的家長見不得小孩子膽小,有的家長見不得小孩子成績差。
每個發脾氣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敏感的東西作支撐。當然,這個敏感的東西也會該表。比如小孩子上學時,見不得小孩子成績不好。小孩子長大后,見不得小孩子違背自己的意愿做事。
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父母是定基調的人,你怎么對待孩子,也就是告訴孩子未來遇到同樣的事情時該怎么對待。
目前最普遍的一個現象,關于小孩子去上學,尤其是幼兒園。每次送都是磨磨唧唧,周一的時候尤其明顯,因為有了周末的洗禮,愈發讓小孩子不想去幼兒園。
對于孩子呢,貌似他們行動的轉折點,就是父母聲音到達一定分唄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們行動的觸發器,不是對于時間的把控,而是看父母的反應。
一旦吼叫成為你的日常,一定要警醒一下,讓自己有所改變。
一點得到:你怎么對待孩子,也就是告訴孩子未來遇到同樣的事情時該怎么對待。
今天分享就到這里,團結力量,鑄你輝煌!
這是團輝陪伴你的第254天。
謝謝來訪,感恩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