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基于合作學習問題的思考
學校開展合作學習不久,我們就遇到了不少問題。各個班的老師都把問題都拋了出來,匯總如下:
1.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很多時間來訓練(讓每個組都能熟悉起碼的程序),我們的時間不夠,僅僅就是上課的時間遠遠不行的。
2.學生行為習慣不好,別人在匯報出錯時喜歡插嘴。
3.仍然有學困生參與不進學習中。
4.不善于傾聽。
5.如果其他組員補充或糾正后有錯誤或仍有不懂的地方,不會堅持自己的觀點或向對方質疑,思維沒有真正的碰撞。
6.學困生在討論時不發表意見,不開口。
7.小組評價怎樣有效而不影響課堂進程的開展。
8.小組展示時學生不積極。
10.弱者先行時,需要等待的時間太長,小組討論不能靈活進行,說讓4號先說,但是4號不發言的時候還是一直等待。
11.討論的時候仍是自己說自己的。
看到這11個問題,我們不急不躁,因為我們知道問題是必然的。老師們提出這些問題,首先可以看出大家是真行動,真思考,真問題,而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真研究,而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我們研究團隊螺旋式提升的機會。以問題為導向,從需求出發,就這些問題,我們會專題討論,會請教專家指導,還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思考。
一、養成合作的習慣到底需要“訓練”多久?
李政濤先生說,至少3個月以上。異質分組,組長組織的開場白,小組內的評價,小組間的評價,記錄員如何記,匯報員如何匯報,如何評價……繁瑣容易讓老師失去信心,擔心達不到預期。這讓我聯想到了開車,我剛開車時一切都變得復雜:鳴喇叭、看左右鏡子、換檔、踩油門、轉彎燈…….一小段路就冒汗和腿軟;而現在,我可以聽音樂,思考問題,好不自然,大腦皮質層不會思考這些程序,因為我已經形成了慣性,甚至我怎么踩的油門自己都沒有注意。合作學習開始也是如此,養成合作的習慣,需要時間。一些細節的規矩,我們可以用大屏幕,每次合作前讓大家復習一遍,或者打成字條貼在教室顯眼的地方,直到養成習慣。智慧的老師們一定會想出更多的辦法。
二、不規定這么多規矩行不行?
合作學習,是社交能力的訓練場。作為小組合作學習初期,特別是低年級,教會他們的如何傾聽與交流,尤為重要。“我喜歡聽你講,因為……”“謝謝你的分享,我有不同意見……”其實,這就是社交方法的滲透。
合作學習,是責任感的培養地。每一個孩子一個分工:組長、紀律員……就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馬云說:一人的責任有多大,他的空間就會有多大,就看愿不愿意承擔責任。
在實際操作中,合作學習是先有了形式,再逐步轉為內容。教師的評價關注點也需要先從合作的參與度、表達的完整性逐步轉向內容的深度,思維的高度。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形式上的東西甚至要弱化、退化。但對于剛開始的我們,需要一個過程。
三、合作學習會不會耽誤時間?
這個問題,是好多老老師心中的疑惑,認為自己明明可以直接講的清清楚楚,反倒學生合作耽誤大量的時間。其實,我們可以這么看:
一是唯知識論,如果我們只是從刷題的角度看,老師講來得更快。但語言交流的能力,探究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等培養,卻藏在探索知識的路上。所謂的認為耽誤了時間,著眼點是某學科知識點,而忘記了教育本身,這正是我們需要改革的地方。正如崔老師所說,“弱者先行”,這是對學困生的尊重,肯定會影響進程,但要考慮這個進程是“內容角度”還是“育人角度”?讓潛能生做能做的事情,比如:讀一讀這段話,復述一下某同學的觀點…..辦法總會有的,關鍵在于“心”。
二是快慢論。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激活老師們的內驅力,讓老師忘乎所以的沉浸在教學中;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由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因為發現了知識的奧秘而欣喜不已。到那時,教學就將“快起來”;而初期,我們只能慢下來,并逐步加快。有時候,慢即是快。
四、到底什么是思維碰撞?
我們想象著,一開始合作學習,孩子們就能口若懸河,大膽質疑,勇敢表達。孩子們一旦不在定時的預期,難免失落。到底什么是思維碰撞?怎樣才是培養了創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高階思維?概念很多,聽起來視乎很深奧。以展學為例:建議從展示合作的成果,轉向展示思維的過程,即小組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有沒有疑問?其他小組同意他們的做法或者想法嗎?同意,為什么?不同意,為什么?這時,我們老師干什么?我們不是旁觀者,該出手時就要出手。孩子不懂質疑,不會追問,我們要引導、示范、激發,這樣的氛圍營造,老師很關鍵。
五、學困生不積極參與?
我想,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其實,即便不合作學習,學困生在課堂上也不積極參與。只是在傳統課堂中,我們把他們給忽視了;在合作學習中,因為有分工,所以不能忽視他們而已。一是,給他們能做的分工(正如前面所說);二是,他們在合作學習中說話少,并不等于他們沒有參與;三是,同質PK,讓其他組員知道他們的重要性,他們隨時可能給小組帶來榮譽。這又讓我聯想到合作學習的另一個現象,合作學習容易成為優生展示的舞臺。如何解?合作學習后的展學,學生就不能只發表自己的意見,由“我”變成“我們”,這樣小組討論時,促使大家都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小組談論時,老師要有目的地關注學困生,在小組展示時,能讓學困生展示的就不讓學霸展示;或者先讓學困生展示;老師要有計劃的去指導小組合作,每天3-5分鐘,每次重點指導參與1-2個小組,長此以往,合作實效會增強;課堂上,學霸的展示、回答問題,最多不超過4次;可以采用限時2人輪流說的方法,1號先說,2號聽,不能插話,等1號說完后,2號才能評價,時間到后再交換……
辦法總比困難多。
余漪老師說:課堂是活的教育學。教育的真研究,應該落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而我們一直在享受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