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自然的孩子》教學反思
作為二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的教學概念目標是1.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動植物提供的資源;本課的探究目標有1.能說出人類生活離不開動植物的一些實例;2.能參與制作一個愛護小動物的裝置(小鳥餐廳或者小鳥之內)
基于以上教學概念目標和教學探究目標,我有設計一個讓孩子說出“人類離不開動植物”的教學環節。并板書和梳理這樣的關系。如圖:
去年也是因為梳理這個關系圖,我就將制作小鳥餐廳放到了課后,也將“愛護大自然,保護動植物”活動放在了后一部分。
今年,在上本課時,我考慮還是分成兩課時內容吧。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圖,內容還是有必要梳理的。我認為,梳理關系圖也是給孩子示范“科學分類”的一種形式。學生記錄,也能幫助把我們生活中的事物對應到課堂里。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關于小鳥餐廳的制作與投放,我有一個疑問。教參里p47頁,第3自然段說“再過一段時間天氣會變冷,小鳥,可能會找不到食物吃,我們能幫幫它嗎?”,我的疑問是針對成都這樣的環境,小鳥是真的會找不到食物吃嗎?相對于北京、哈爾濱這樣的北方城市里的鳥來說,我們成都算不算小鳥愿意南飛的城市呢?有機會要找一找鳥類專家問一問呀。
鑒于以上反思,先把關系表圖畫一畫,鳥類南飛的事情,我得到了相應答案,如圖: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那么我在跟孩子分享時,也可以說到“部分鳥類就在成都過冬,也有一些會飛到更暖和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