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題記
<壹>
2002年,蘇州,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出版,全國興起一股“新教育理念”的思想旋風。書中倡導的一個基本理念是讓師生與崇高精神對話,要做到這一點的最好途徑之一是讀書。
同年冬,北方小鎮,晚上10點,昏黃的燈光勾勒出一排瓦房,一排自行車,這是一所普通初級中學的學生宿舍區,“嘟——嘟——”伴著哨聲,幾位值班教師正打著手電筒巡視,督促沒有休息的學生抓緊時間熄燈睡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隨著老師們的腳步聲漸漸走近,一個躲在自行車后的13歲的女孩兒屏住呼吸,大氣都不敢出,她手里緊緊拿著一本書,看著自行車與墻壁之間的那團影子,心里多么希望它無限地擴大,大到能把她遮擋得嚴嚴實實,她又好希望自己的身體無限地縮小,這樣,陰影就能遮住她,就不會被別人發現。“過來了,過來了”她的心咚咚直跳,低下腦袋,縮成一團,耳朵里只有老師的腳步聲,她生怕老師走過來,訓斥她一頓,啊,那將會多么難堪啊!“千萬別發現我,千萬別發現”那一刻,靜極了,所幸,萬幸,老師沒有注意到這里,徑直離開了。啊,她一下子放松下來,心里有說不出的愉快,“今晚又能看書了。”她一邊愉快地想著,一邊輕手輕腳從自行車的叢林里歪歪扭扭出來,來到路燈下,那兒的燈光更明亮一些,就著光,她翻到剛才看的那一頁,埋頭讀起來。夜,安謐,又祥和起來,等她抬起頭來的時候,眼睛里閃著帶點愉悅的滿足的光,時間也是凌晨兩點了。就這樣,她讀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巴黎圣母院》《紅與黑》《牛虻》《茶花女》《泰戈爾文集》
她之所以通宵達旦地閱讀,是因為這些書是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學校里的館藏圖書本來不外借,但是圖書管理員老師知道她作文寫得好,有意培養她,就破格借書給她看,她當然加班加點地讀書了,對于一個愛讀書又沒錢買書的孩子來說,有書讀,是多么大的恩惠啊!書籍,好像有著無的魔力,可以讓她忘記寒冷,忘記疲倦,忘記饑餓,忘記窮困,徜徉在書海里,她便是彼時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這個路燈下夜讀的女孩,就是我。
那時候,我想,如果人人都有一本書,可以自由地讀,該多好!
<貳>
2012年,周末,屋子里,媽媽和女兒,墻壁上的時鐘滴答滴答。
小姑娘正伏在書桌前寫作業,只見桌上有厚厚的一摞書,課本、練習冊、試卷、作文本、作業本,不止一類。年輕的媽媽里里外外忙著,不時過來看看。
“媽—,我寫完這道題能出去玩一會兒嗎?”近似于乞求的聲音。
“你才寫了幾個題啊?!就想著玩,快點寫!拖拖拉拉,什么時候能寫得完啊?!”媽媽沒好氣地說。
小姑娘撇了撇嘴,紅了眼圈,低下頭繼續做題。
門外傳來小孩子追逐打鬧的聲音,格外響亮,也格外刺耳。
小姑娘的字開始寫得歪歪扭扭,她想著趕快寫完。
果不其然,又過了半個小時,“媽,我的語文寫完了,我放在書包了。媽,我能出去玩會了嗎?”聲音里有了一點底氣。
媽媽的語氣也緩和下來,“不能出去玩,在院子里玩十分鐘就行,再回來寫數學。”小姑娘趕緊打開房門,卻也只是孤零零地在院子里走來走去,用腳踢踢磚塊,或者抬頭看看白云。
“燦燦,這是你寫的字嗎?!擦了重寫!你看看寫得東倒西歪的,越寫越差勁!”媽媽手里拿著她的作業,橫眉怒目。
她慢騰騰走向了房間。
“還是這么不長進!你看,這次考試,你都沒考過人家婷婷,你是真不會嘛你是馬虎,你看寫字還能出錯,你做事情就不能認真點嗎?!……改不過來,今下午甭想出去!……”
一個月后,傍晚。
房間里傳來孩子的哭聲,還有爸爸的訓斥聲。
“學會撒謊了你!一周不寫作業,對你媽說老師沒布置,對老師說我們帶你出去玩,沒時間做作業!你真行啊你,燦燦!竟敢學會撒謊啦!以后還敢不?……如果你老師不給我打電話,我們還都蒙在鼓里嘞,……你說—,你為啥撒謊?!……爸爸媽媽每天辛辛苦苦上班,是讓你學著撒謊的嗎?!……”
小姑娘只是不停地掉眼淚,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就知道哭,過來!把作業補上,補不完,你甭想睡覺啦!”
眾人勸和。
“怎么不給她買幾本課外書看啊?”有人問。
媽媽不置可否,“哪有時間看課外書啊,光作業就寫到晚上九點,這還是緊催著。再說了,她課內的知識還掌握不好,吃不透,再學課外的,那不兩頭都弄不好嗎?我也不奢望她別的,把課本上的知識學好了就行啊。”
這個小姑娘是我的侄女,小學三年級。她曾經對我說,“姑姑,我能不能上完三年級就不上學了啊?三年級的作業是二年級的一倍還多,我們老師這次讓從第一課寫到第十六課啊!”
那時候,我想,如果人人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該多好!
<三>
2013年,全國約有500所學校加入新教育試點,數百萬教師接受新教育理念濡染。
同年,大家閑聊,記取兩個母親的發言。
“我每天給我閨女輔導功課,老師布置的作業特別多,她腦子又笨,我給她講好幾遍她都聽不懂,特別惹人生氣。每次輔導完功課,都折騰得我心力交瘁。學習上沒指望,又沒有別的特長,你說說以后可怎么辦啊……唯一可取之處就是愛看書,可是作文又寫不好,我只希望她長大后能自己養活得了自己,愛看書的話當個網絡寫手也行啊……哎……千萬別一無是處啊,有時候一看見她,就煩。”
這個母親的孩子13歲。
“我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周六上午學鋼琴,下午學跳舞。周日上午學鋼琴,下午寫作業。這樣搭配起來,她不就有興趣了嘛。人家某某某每周開車送孩子去濱州學畫畫呢!教育孩子要舍得投入才行,不然長大了沒什么特長的話,怎么和別人競爭啊?!要多方面培養啊!”
這個母親的孩子7歲。
這兩位母親是我的同事,職業,教師。
那時候,我想,如果天下父母都打心眼里認可閱讀,該多好!
<肆>
2014年.新教育理念正在全國各地多所學校落地生根。
同年,偏遠地區,一所鄉村小學。五年級二班。
班內學生閱讀興趣廣泛,男孩子傾向于小說、科幻、探險類書籍,如《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漫游記》《十萬個為什么》《福爾摩斯偵探集》;女孩子傾向于校園小說,如馬小跳系列,米小圈系列,及《楊紅櫻文集》《勵志女生日記》,校園文藝等,最受學生歡迎的仍然是童話、故事、詩詞、漫畫、人物傳記,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王爾德童話》《一千零一夜》《民間故事傳說》《圣經故事》《愛的教育》《唐詩三百首》《假如我有三天光明》,《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最不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各類作文輔導書,他們說讀得不過癮。
然而,班級人均圖書量卻不能達到人手一冊。學校圖書館不向學生開放,班級圖書角是孩子們自己籌書設立的,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閱讀需求,常常是一個小組合看一本書,很不方便,也降低了孩子們的閱讀數量。一學期,有的同學能閱讀五本書,有的卻連一本都讀不完。而且,閱讀質量也參差不齊,文化水平高的家長,會主動給孩子買好書來讀;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不支持,以為是亂花錢,還有的孩子是留守兒童,更是沒有好書可讀了。
班內也組織了讀書活動,如“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香小名士”“經典誦讀”“詩詞小能手”“師生共度一本書”“我的書單”“每天10頁書”等。還設立了班級的“每周一課”,“每周一文”在“每周一課”上,師生共同了解一位偉人事跡,欣賞一幅世界名畫,聆聽一曲世界名曲。“每周一文”,是將名家作品張貼在教室內,供學生閱讀背誦。很遺憾的是,“每周一課”“每周一文”只堅持了半個學期,大家了解了貝多芬及《月光曲》《致愛麗絲》,達芬奇及《蒙娜麗莎的微笑》,梵高及《向日葵》,班得瑞及其輕音樂,久石讓及《天空之城》等,背誦了朱自清的《春》《匆匆》《背影》
雖然班級閱讀的活動不是很多,質量不是很好,但聊勝于無,而且伴隨著書香的浸潤,班內學生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及運用能力也明顯增強,最主要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愛上了讀書,課間,常常看到孩子們手捧一本書,靜靜閱讀的情景。家長也反映,孩子回到家,做完作業,就看書,是件好事。
這幫孩子是我的學生。
那時候,我想,如果新教育理念在我們這里落地生根,朱永新教授親自來我們這里看一看,讓我的學生人人都有書,可以盡情地讀,該多好!
彈指一揮間,匆匆十二年。在艱難的求學歲月里,是閱讀開啟了我的人生之門,指引了我的前進道路。在摸索前進的工作中,也是閱讀給了我啟示,給了我智慧。在紛繁復雜的實際生活中,在一次次思想的困惑、交鋒中,更是閱讀帶給我心靈上的快樂與安寧,帶給我視角的轉變與內心的寬厚。我從閱讀開始改變,也由衷希望人人都參與閱讀。且不要問閱讀有何意義,指向何方,是樂是苦,去讀就是了。不僅是讀書,還是讀人,不僅是讀人,還是讀自然。閱讀,是和我們生命等長的事。
<伍>
2016年3月,我校全面推開新教育實驗,建設書香校園,全力支持師生閱讀。新教育東風終于來到,我們滿懷欣喜迎接這春意盎然、萬象更新的季節,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