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家人給我貼的一個標簽是“饞”。他們經常取笑我是“饞丫頭”。
愛吃,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依稀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要先去看看饅頭籃里有什么好吃的,瞧瞧點心盒里有沒有什么新花樣,或者看看菜筐里有沒有什么水果——有黃瓜西紅柿也是好的。
誠然是因為上學上得餓了,可只有我知道,其實就是饞,總想看看姥姥姥爺又準備了什么好吃的——而所謂的好吃的,并沒有什么明確的定義,大約就是和平常能吃到的東西不一樣就行。
所以如果家里做了些別的東西,比如平常多是吃饅頭,有天蒸了米飯,打了火燒,或者蒸了大包子,于我們而言,都是很歡喜的——畢竟小時候物質匱乏,小孩子貪圖新鮮,總想吃點不一樣的——就連炸饅頭片都是好的。
小時候還喜歡家里有客來或者大人出去串親戚——非春節檔也有許多親戚往來的。這時候總會有些好吃的——若是親戚來,總會有一桌好飯食招待,若是大人出去串親戚,也總會帶一些點心水果之類回來。想想小時候很是有趣——看到有客來,大人們已經在張羅飯菜,心里已經歡喜非常,因為知道又會有好吃的了。但是面子上,還是要裝作很淡定的樣子,乖巧地和客人打招呼,回答問題,然后拖著書包去寫作業,以贏得贊揚。若是大人串親戚回來,就不會這么裝腔作勢,反而會很開心去打開筐子或是柜子,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旦發現了,就更加開心了。
愛吃,其實是一項“傳統”。小時候在姥姥姥爺身邊,姥爺饞嘴愛吃,而姥姥又是手巧能工,是以自小在吃這件事上我家孩子從未被虧待過——姥姥廚藝極好,尋常飯菜也做得有滋有味。從前每年春節表姨她們來,都要贊姥姥做的飯好吃——依稀記得有個表姨是不吃肉的,姥姥總要為她多做幾道素菜的。
家里的食物有特殊的味道,那是足以讓人銘記一輩子的味道。而外面的世界,又有著各種各樣的花樣。
待到離家上學,便無法像在家那樣,每天都有熨帖的飯菜了。高中時期的食堂記憶已經有些淡了,大學食堂卻是花樣繚亂的——到現在還趁著有空時候回去走走看看。在大學食堂,開始吃酸辣粉,米線,麻辣燙,刀削面等等種類的食物——是的,直到我離開家這么遠,才吃到許多街頭尋常小吃。
工作后,公司有食堂,平常大都是買著吃,后來怎么開始自己做飯的已經記不清了,只是慢慢在歲月里練出了一身的本事——自己炒菜,做飯,燉湯,解鎖了許多關于吃的技能——油潑面,草莓醬,米線,酸辣粉……簡單的復雜的,都嘗試過,還有許多菜譜躍躍欲試。為了吃,真真的是敢于嘗試。
近日便格外饞,整日里同琳少爺說想吃這個要做那個,以至于琳少爺通牒我不許再喊她談吃。
是的,除了自己做,還喜歡發掘城市里的各類美食:新開業的飯店,藏在巷子里的小店,路邊的小吃……但凡聽到說好吃的,總想去嘗嘗試試。哪怕是要排隊、走很遠的路或者需要預約等等……對于吃總有一些執念。
畢竟,“民以食為天”。
工作后一年里只得幾次回家,每次回家都說要之這個要做那個。媽媽笑言,你還真是個吃貨。
“饞丫頭”變成“吃貨”,想想也有些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