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課,講的是新課本,用的是舊教參。這本教參是向一同事借的,仔細翻閱時才發現,書中最少有四個老師在書中作過筆記,可見這本書最少有四位老師用過,紅色的、黑色的;炭素筆、鉛筆;勾畫的、批注的……滿滿都是思想的痕跡和心血的凝結。所以,我在使用時就省去了好多查閱的時間和精力,欣慰之余更加珍愛這本看上去破舊還有散頁的書。
我一直都很喜歡看舊書用舊物,因為那些陳舊是往昔歲月的累積,是過往記憶的再現。就如我每到一個地方游走,我最喜歡在舊房屋破院落前駐足,我會遙想這兒住過的人的模樣,我會構思這兒發生過的事的始末——似乎一些聲音和味道在時光的某一處靜坐默然,等待著被我喚醒,為我講述……
這個中秋小假,我選擇了高平的“長平之戰遺址”為目的地,“遺址”二字對我太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了。
長平之戰,在歷史書里,在影視劇里我略知一二。好多人都說,那個遺址沒什么看頭。可我一心奔赴,不只是為了看,歷史是看不到的。
一進景區,墻上的壁畫生動地講述了這段歷史故事。在欣賞壁畫時,我的注意力自動地忽略了畫面,下意識選擇性地專注于文字內容:秦軍伐魏,馮亭獻城——上黨歸趙,秦王惱怒——王龁進軍,初戰長平——廉頗拒秦,以逸待勞——長平易帥,老將棄甲——紙上談兵,輕敵冒進——白啟亮相,趙括喪膽——秦王傾國,決戰長平——空談誤國,喪失生命——白起坑趙,血染長平。一堵墻壁,囊括了一段金戈鐵馬蕩氣回腸的歷史。
順著臺階,來到一個樹有趙括塑像的平臺上,挫矮的塑像底座上寫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八字,在警示后人。往右再上幾個臺階,就來到了相傳是唐玄宗巡幸長平時下令為死去的士兵們修建的將士安靈塔前,看碑文記載,此塔幾經風雨,一度破損嚴重,2014年高平政府又出資重新,五層六棱的塔身,圓形三層的安靈臺,以沉默的哀悼狀來安游魂祭亡靈。
周圍群山環繞,松柏林立,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歷史無聲又無形。
下了平臺,我們進入了道路左邊的紀念館,館內分篇章用文字配圖片的方式,再現了這段歷史。在仔細的觀贍中,歷史模糊的碎片逐漸復位且清晰。歷史總是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秦國和趙國的爭霸,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較量,王龁和廉頗的膠著,白起和趙括的決戰——成敗已成定局,是非卻難評定。長平之戰,終歸濃縮成了展廳里的一堆累累白骨和墻上展出的文化遺產,任后人喟嘆感慨。
趙國敗得慘烈,秦國贏得悲壯。趙括輸得令人發指,白起勝得讓人發恨。將帥,從來都是君王手中的一枚棋子。君王,也不過是歷史舞臺上輪回的一幕戲子,你方唱罷我登場罷了。
只是這些英雄的故事,讓我們腳下的土地更有溫度,每每憶及那段峰煙四起血流成河的歷史,總是能讓我們的思緒當風起舞對酒而歌。
從展廳出來,似乎胸中還激蕩著一腔豪情,一時難平。腦里還想著谷口村、白骨嶺、血昏溝、北營村、安貞堡、長平村、古寨村、牧溝、徘徊村、秦關村、三甲村、省冤谷、殺戰河、亡人溝、休尸村、箭頭村、鋪頭村等這些每一個村名背后的故事,這段沉重的歷史就這樣星星點點的散落在人們的記憶中,或生根或消亡,終將失掉了自己的模樣,讓人們依照自己的想象來行使自由的權利。
終歸是不虛此行的,透過歲月的風塵,我遙想,自己的前世或是一趙國女子,亦是一秦國將士,西風烈,馬蹄聲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