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在想,如果付出就有回報,那如何才能讓那些勤奮的人獲得更多的回報?這個問題我現在有一個新的認識;
如何讓自己的付出獲得更大的回報?
1.首先談談對“付出”的理解:
作為名詞詞性來講,“付出”是指我們給與對象的物質,這個物質可以是金錢,可以是時間,可以是我們的注意力,有的是抽象的,有些是具象的,有這些物質我們去交換另外一種物質:健康、財富、權利、地位等等;
作為動詞,“付出”只適用人類,只有主語是人時才會用到這個詞,仔細想想,這個詞語是有一定目的指向性的,在短期或者長期能有一定訴求,對物質或者精神的訴求;這個動作在當下沒有具體的外在表現,只有加上時間這個概念它才會被呈現出來,所以“付出”可以被翻譯為了一個目的而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一系列動作,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付出”;
2.什么是回報?
關于回報這個詞我腦子出現的第一個詞是“回報社會”,所以如果我要理解“回報”,先要弄清什么是“回報社會”,或者說為什么要“回報社會”,或者說“社會”是個什么概念?
請兩天聽了幾篇哈佛優秀畢業生演講稿,其中有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慈善家;作為世界最有錢的人,他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他希望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做什么?在他的演講中都有被提及,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上每年有500萬的兒童死于疾病”;
這種疾病在美國已經消失,也就是說這死去500萬兒童中沒有美國人,而且據他所知治療這種疾病在美國已經不是問題,而且費用非常低,有些低至一美元一下;
這些都是事實,這些事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曾看到而已;
首富, 500萬,一美元,看著這幾個數字,我們會理解比爾蓋茨正在做什么;
但中國有句老話叫: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這句話適用于這里,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覺得作為首富,有那么多錢幫助窮人也是應該的,這是他的義務;這句話沒有錯,而且所有人都是這么做的,但是問題就于這件事方向在哪,用怎樣的方法做最好?
之所以要找方向,用最好的方法,是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500萬兒童,在這之外還有十幾億生活在貧困中的人,這些才是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
3.什么是人人都能付出的?
人人都有自己的時間
愿意把時間當做付出的的資本,愿意把自己當做付出的對象,找對方向 ,用對辦法,一直這么做下去不會錯;
4.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回報?
目標不是結果,是我們人生路上的里程碑,就像流水賬,記錄我們自己人生的一個賬本;所謂的回報就是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賬本,能夠讓我們更有信念的走下去;;
5.如何使這個回報最大化?
只有百分之百的付出,才會使回報最大,兩者成正比關系;不能片面的看待回報,深度、廣度、高度,更應該跨越時間、空間的角度審視自己得到回報,這就是所謂的心胸;
有一個東西對每個人都是平等,那就是“時間”,把時間當朋友,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