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 圖/網絡
南唐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是一對父子詞人,而北宋的晏殊和晏幾道父子倆,也是寫小令的高手。晏殊自小就極其聰穎,有神童美譽,十四歲賜同進士出身,后來官至宰相,仕途可謂順風順水。晏殊為國選拔賢才,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都曾受到他的提擢。晏殊擅寫小令,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詞風婉麗俊雅,《宋詞三百首》收其詞十首,數量不算少。他有兩首非常著名的浣溪沙,分別如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兩首浣溪沙說的都是無常,花開花落,春天的短暫,人生的悲哀。然而,對于這種悲哀,晏殊和李煜處理起來,態度卻不一。李后主是“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或是“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滾滾向東之水有停息的時候嗎?沒有!所以,李后主的悲傷也是無窮無盡的。晏殊卻不是這樣,盡管也悲哀也無奈,他卻有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瞧瞧“似曾相識燕歸來”,再有“不如憐取眼前人”,花雖落去,至少燕子回來了,至少眼前還有個人可以珍惜呀!
從晏殊的詞可知,他是樂觀積極的,即使遭遇挫折和困境,也會舔著傷口自愈;而且,他也不是激進,一條道走到黑的性格,他會試著回旋圓通。俞平伯的曾祖父,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老師俞樾,當年參加進士復試,禮部以“淡煙疏雨落花天”命題,俞樾巧妙地擺脫“落花悲傷”的思維定勢,開篇以“花落春仍在,天時尚艷陽”詩對,博得閱卷大臣曾國藩的激賞,被取為保和殿復試第一名。俞樾刻意而為的“花落春仍在”,與晏殊天生而就的圓融性格吻合,而打動曾國藩的,恰是這種以樂觀之心情直面悲觀之人生的態度。
晏殊的詞集叫《珠玉集》,文如其人,正如他一生為人,珠圓玉潤。歐陽修對晏殊,這位同鄉前輩兼座師,總體來說很敬重,但也有微詞。歐陽修在挽詞中,這樣評價老師,“富貴優游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其實,晏殊并非始終優游,晚年時被罷免宰相官職,貶去地方為官。主因是晏殊為李妃寫墓志銘,沒有提到李妃是仁宗生母。戲劇有《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說李妃生了仁宗,卻被劉后掉包,將仁宗占為己有。十二歲的仁宗繼位,劉后垂簾聽政。給李妃寫墓志銘時,劉后大權在握,晏殊哪里敢提仁宗生母這檔子事。結果,劉后死后,就有人向仁宗打小報告了,說晏殊對皇上不忠。晏殊有一首木蘭花,字里行間,頗有些不滿現實的牢騷意味,不知是不是寫于貶官之后呢?全詞如下: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北宋初年的詞以感發為主,直抒胸襟,用典不多,讀起來簡潔易懂。可這首木蘭花中,晏殊用了三個熟典,“聞琴”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文君新寡,司馬相如以求凰之曲挑之,文君聞琴心動,夜奔相如。“解佩”據《列仙傳》載,江妃二神女出游,逢鄭文甫悅之,遂解佩玉贈之。“聞琴解佩”比喻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然而,恩愛難長久,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雖結為夫妻,但后來相如見異思遷;而鄭文甫只向前走了十幾步,就發現神女與佩玉皆不見。所以,下接“挽斷羅衣留不住”,真是無比恰當。
“獨醒人”見《楚辭·漁夫》,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獨醒人屈原,最終選擇憤而投江。圓融的晏殊當然不愿這樣,他的辦法是爛醉花間,接受命運的安排。這首詞,晏殊借青春和愛情的短暫,含蓄地表達了復雜情感,似有一絲憤激之情。奉行中庸,處事圓通的晏殊,決不會將自己的傷口血淋淋地示人,他會藏著掖著,只等讀者去細細體會。此晏殊之理性。
作者:筠心,喜歡讀舊書的70后,從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國,美篇簽約作者。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