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這句話歷來多有爭議。主要來自于對夷狄和諸夏解釋的爭論。
古代人把邊遠地區文化道德落后的人稱為蠻夷。諸夏,就是華夏,泛指文明程度高,禮樂興盛的地方。
亡,這里解釋為無,沒有。
這個章句主要字面意思是:文明落后地區就算有了君王,和文明程度高,禮樂興盛的地方相比,還是不如。
孔子的本意再說什么呢?在我看來,還是突出了禮樂這兩個字。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下,與平民的生活行為息息相關。
一個人文程度高的地區,當地的禮樂文化,肯定不低。因為要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須要用禮樂教化。好比現代人聽音樂一樣,開始喜歡熱鬧的,慢慢的就會喜歡哪些輕音樂,名曲,那樣的音樂更能讓人安靜,謙和。反過來,文化程度低的地方,就算有了君王,他一家禮樂水平高,但不足以提高整個社會的任務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縱觀中國歷史,歷經多少戰亂,多少次被異族侵略,但文化上始終處于強勢地位。異族入主中原,最終還是融入了中華文明之中。
從孔子的年代到現代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足以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典型的例子,韓國自己創作文字,妄圖擺脫漢文化圈,反而造成了文明中斷的危害,還是得讓教育部學習回來漢字。因為他們的歷史,幾乎都是漢文化的附屬,歷史記載都用漢字,禮樂文化也一直遵循漢文明。如果不學習漢字,長久下去,他們就很難研究自身的歷史,就失去了文明的跟腳。
當今中國,文化自信不高。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其次受到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的沖擊。只要中國再次發展起來了,中華文明的自信還是會回歸,五千年的文明傳承的慣性,沒那么容易斷的。
希望中華文明再次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