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些一篇有關朋友圈的推文,但不知怎么,遲遲下不了手。說實話,我自己的朋友圈也運營的不好。但是,有一句話想和大家分享:
「朋友圈是你的第一張名片」
現在,結交一兩個新的小伙伴,90%的人都會掃個碼加個微信。之后呢,必定是翻翻朋友圈,看看對方生活中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這時候如果發現大量的「不轉不是中國人」、「微商成功語錄」、「震驚!xxx竟然...」、「賣賣賣」、「幫我投個票吧」的朋友圈是種什么體驗?
負分滾粗好吧!
上份工作的boss,某品牌創始人、CEO、本地社群前十,最關鍵的才22歲,牛逼吧?
打開朋友圈一看,除了雞湯+自拍的組合,就是合作+自拍的組合,初看覺得老牛逼了!在他手下工作一段時間過后...連自宮的心都有了。
大概是微商天賦Max,2個私人號都加了接近5000的好友,做任何活動(項目),“咱們拉個群吧!”“發個朋友圈吧!”“我發了個票圈,點贊炒雞多,肯定會有很多人支持我們!”
看著慘不忍睹的結果,也不好告訴她什么叫做日常點贊。
最后我離職了
留下了一個月的工資
沒帶走一片云彩
很多其他的朋友圈不愿多說,不轉我也還是中國人,對把徽商銀行認成微商銀行的人也無話可說,更別說uc流傳過來的「震驚部」了。
但我也無權對發此類朋友圈的進行評價,只好跟著感覺走:
認識的→屏蔽!
不認識的→拜拜您吶~
朋友圈應該怎么發?
從運營的層面上來看,朋友圈就是對于個人品牌的塑造和營銷:
「轉發一些行業與自己相關的,大伙都能看懂的東西」
「好玩的東西」
「一些小小的吐槽」
「想要展現給大家的一面」
「自己對于一些熱點事件的評論」
.
.
.
這樣的朋友圈,更能讓大家了解你,對你有個最基本的認識,感覺你是一個鮮活的個體。
昨天在脈脈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事情:
這領導不是什么好東西,格局也小,但是這個妹子都凸顯上了自己職場經驗和情商上的不足。
那邊最后魚死網破確實沒啥意思,朋友圈可以分組!可以分組!可以分組!公司的人人永遠只能見到全員轉發的東西,加個分組能死啊!非要硬剛,讓他開你啊,拿賠償金啊!
我發朋友圈就算是玩得一手好分組:
負能量加班的朋友圈對家人屏蔽
上班發的朋友圈圈對公司屏蔽
一些不得不發的營銷內容對朋友屏蔽
.
.
.
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篩選有「針對性的內容」
最近碰到一個圈里的小伙伴說他不愿意把自己寫的推文發轉發到朋友圈里,打開她的朋友圈,可以說全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可讀性又高又養眼。
但我覺得朋友圈除了是「生活圈」還是一個展現自己的渠道,讓不熟悉的人了解你的行業,知道你正在做的事,同樣這也是一個輸出價值觀、尋找相同價值觀的渠道。
當然,也不是說朋友圈不能發廣告
也許是自己做著運營的工作,卻以廣告人自居,一旦發現好玩有意思的廣告我同樣會轉發出來。
有不少同圈的小伙伴問我為什么做這個號,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把自己當作ip,做一個個人的品牌營銷
沒考慮變現,沒考慮成本
雖然文筆low得一逼,但卻也不會寫自己都不會轉發的內容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歪見(id:qjlw_wuwu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