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晚和朋友有事要聊,剛聊一會,由于他剛打完球,他便回我:剛打完球要先洗個澡,免得身上黏乎乎的,十分鐘內搞定回你。就是這么一句簡單的話,我琢磨了許久。或許我已習慣身邊的人的那句“等一會…”。朋友所說的“十分鐘內”讓我茅塞頓開。回想起生活中的“等一會”,實在讓我這個“選擇困難癥患者”無從下手,因此每次對方說完這句,我都會問上具體緣故,例如:你在哪,你干什么…再而進行時間上估計作出行動反應。倘若直接問對方多久,幾分鐘諸如此類的,這就顯得有種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式詢問的感覺。再說到朋友,他是一個行動力極強,生活中不會做過多選擇的人。別人都說聰明的人因太聰明經常做選擇,而成功者則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少做選擇,重視選擇后的事。確實,我的朋友也是有一點成功者的典范,或許這“十分鐘內”便是原因之一。
? ? ? ?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等一會”與“十分鐘內”。且先談“等一會”吧。來讓我們根據生活經驗判斷一下說完“等一會”所發生的事。在我看來,有一部分做事認真,注重細節的人會每隔一兩分鐘確認對方的狀態,這樣做的后果恐怕會使雙方都一些反感。而還有一些人,他們不計較,較為豪爽,偏于自我為中心。這部分人恐怕要好一段時間才會重新與對方搭上。這顯然是不利于事件的連續性,進而影響事件的效率。后者這一種,依我所見,有大部分人會把重點放在“十分鐘”上,而對方通常是會有預留性地設置時間,因而這些人會為對方的提前而感到驚喜,這是能增加本方好感的。有另外一部分人他們喜歡思考,有精確的時間計劃,他們知道對方所預留的時間,這樣的話不僅會使得對方感到驚喜,默契感,還會加快事件進程速度,進而提高事件的效率,對人對事,皆有利。
? ? ? ? 或許我們真的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增添多一些“十分鐘內”,少一些“等一會”。對雙方,都能起到計劃性提醒的目的,對事件則更能顯著地提高效率,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