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路獨行
我國的歷史典籍浩如煙海,然而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距我們生活的年代越久遠,則史料越少;有時想從汗牛充棟的文獻中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卻得之甚少……原因何在呢?
顯然,隨著歷史的推移,原本存在過的許多古代文獻散落和佚失了。當然文獻散佚的原因很多,本文僅從掌握的材料來淺釋幾方面如下,今天說第一方面的原因。
一、保存介質的缺乏和不易長期保存的結果。
文獻的概念從廣義來看當理解為“記錄有知識的載體”,因此在文字出現之前,歷史文獻若能夠存在下來,當有三種形式,即口耳相傳、結繩刻木和圖畫描繪。
口耳相傳全憑人腦記憶,由于記憶被重復、想象、夸大等原因,因而演為神話傳說。
結繩和刻木的由來亦極其久遠,征于典籍,《莊子·胠篋》里說上古時代“民結繩而用之”,孔安國《尚書序》提到了“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指的就是刻木。
因為圖畫具有直觀性,所以古人用圖畫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其發明也非常早。
這三種形式在尚無文字時亦可以保存信息,但是實際情況是它們為我們保存的東西太少了。
原因是口耳相傳本來就難保證傳送信息的完整準確,加之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低下,衣食靠茹毛飲血勉強維持,而且天災、疾病、部落沖突諸多原因,往往導致接受信息者的死亡,使信息傳播的鏈條中斷。
結繩刻木表現形式單一且極易產生歧義和錯誤,從而使下一代對符號的解讀發生變化。
圖畫又對人個體的要求太高,非專業人士不能為。
三者同時具有的不足便是保存介質的不可靠。口耳相傳訴諸人腦,常因個體死亡而使信息丟失。繩子和木頭之類的東西更是容易腐爛,使幾千年傳遞的信息付之東流。圖畫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樹枝或其他尖而硬的工具在沙土或泥土上勾畫,或者用帶顏色的液體涂在能吸收的材料如木板上,其不便保存可知矣。故今天保存下來的多為巖畫,且多在人煙稀少、交通困難的山崖險峰上,大部分繪在石頭上的巖畫都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漫滅了。由以上所述可知,遠古文獻之不存主要是介質的缺乏和易朽。
《尚書·多士》說:“殷先人有典有冊。”說明我國最遲在商朝出現了最早的文字歷史文獻。先秦時期,我國的歷史文獻已經有很多,如《墨子》中所引的《夏書》、《禹書》、《殷書》、《周書》和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孟子在著作中也提到了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莊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記載,說明在秦以前我國的史書十分豐富。但是以上所提到的史書都亡佚了,除了人為原因以外,保存介質的缺乏是很重要的原因。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而這些東西在平時是很不容易得到的,當然甲骨文之后使用的竹木簡和縑帛作為書寫的材料,竹子和木片雖然成本低廉但是卻如同古之“刻木”,太容易腐爛,而縑帛是非常貴重的東西,除了帝王重要的詔令外,一般不太常用。由于所選的書寫介質不理想,因而先秦文獻也有許多因書寫材料的腐朽而散佚了。
紙出現于西漢前期,后東漢蔡倫進行改進,利用簡單便宜的原料制成“蔡侯紙”,至魏晉六朝完全取代了竹木簡和縑帛。
紙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書寫介質,而且壽命也相對較長,有“紙壽千年”的說法,不過紙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蟲蛀、火災、腐蝕都極容易造成書籍的毀壞,因此從客觀條件來看,這些介質本身的缺點也成為造成古代歷史典籍散佚的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古代傳播文字的工具不夠完備,書籍全靠手寫,如有一種刪繁存簡足以概括多種內容的書籍出現,便會拋棄其他各家的圖書。……由于事物不斷向前發展,重修圖書盛行,造成了原書的散失”。
金毓黻在《中國史學史》談到魏晉史籍時也提到了這種現象,指出“劉宋以前,后漢史有九家自范曄《后漢書》成,而九家之書皆廢。又如唐以前晉史有十八家,唐太宗官修之《晉書》成,而十八家之書皆廢,陳壽《三國志》未成之前,三國之史,各有作者,不只一家,自陳書行,而諸家之書,日就湮廢,正與漢晉二史同符,皆謂之源亡流存,一例也。晉代之十六國,亦各有史,流傳頗盛,后魏崔鴻本之,以作《十六國春秋》諸國之史,既漸以湮廢,而自宋以來,鴻之本書,亦不見著錄,此之謂源流俱絕,二例也”。
由于書寫介質的不足導致大量的史籍的亡佚,在中國古代是非常常見的,現在后來是非常遺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