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稀缺,所以要學會浪費”,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覺得這句話邏輯很有問題?稀缺,不應該更珍惜、節約嗎?怎么反而還要去浪費?如果你存在這樣的疑惑,我講幾個我想明白這個道理的小故事給你聽聽呢。
【1】
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大,他們是被饑餓折磨出心理疾病的人,所以在他們眼里浪費食物簡直就是犯了滔天大罪。
一粒米不小心掉在桌上馬上撿起來吃了,一顆豆子滾到柜子下了,必定身子貼地,拿著掃出來。一碗湯只要帶了點油星子,喝不完也要留在哪里第二天喝。水果放干了,把壞的切掉也要把好的那口吃了。
爺爺奶奶很疼愛我,可是他們卻總是自己虐待自己:他們永遠先吃剩飯,然后新鮮的飯又剩了一些,下餐他們再接著吃剩飯,無窮盡也,他們于是成了只吃剩飯的人。
我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剩飯倒了,那爺爺奶奶他們就可以頓頓吃新鮮的飯,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我也想用最笨的辦法,就是跟他們講“科學道理”,說那些剩飯冷菜里有那些細菌,吃了會得哪些可怕的病。
但爺爺奶奶他們沒學會浪費,即便他們因為吃剩飯吃壞肚子不僅人遭罪,而且看病的錢已經遠遠超過哪些剩飯的錢,他們依然舍不得倒掉哪些剩飯,依舊有剩飯時毫不猶豫的吃掉。
我知道他們這樣做不對,感覺他們就是自己在虐待自己,可是一想到他們,就是愛,卻沒想到久而久之,他們的方法論滲透給了我——“永遠吃剩飯”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模式。
我也變成了一個虐待自己的人:總是舍不得扔掉舊衣服購買新衣服,即便鞋不合腳也總要去磨合腳而不是扔掉鞋,永遠不會用好東西,一只筆丟了要糾結好幾天,當同學生日抹蛋糕玩時我卻心疼好可惜……
或許你也有很疼愛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也同樣這樣自己虐待著自己。這些自己虐待自己的慈祥老人,他們的殺傷力,比虐待你的老人大。
【2】
身邊很多同學都覺得筆若同學家里肯定很有錢,包括開始和筆若同學還只是同學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學習書法,筆若同學買了各種型號的毛筆不下二十支,宣紙幾大疊幾大疊的買,楷書、草書、行書多管齊下,我說學練書法,他把他自己臨過的字帖直接幾本丟給我。
自己買了雕刻刀,學習篆刻印章。看其他同學在舞臺上彈吉他,很羨慕,自己也買來一把學習。
當然,最最讓人容易認為他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就是他的幾臺單反了,俗話不是說“單反窮三代,攝影毀一生”嘛。
在跟筆若同學熟識后,才知道他父母都在家里務農,家里環境并不好,從上大學開始,他的生活費都是靠自己掙的。才發現他一件體恤破了幾個洞還在穿,許多衣服都還是高中時候的,只有一套比較好的衣服留著在正規場合穿。給我的感覺他一點也不像個90后。
然后我就很納悶兒他哪里來那么多錢去買吉他、單反,能玩那么多不說農家子弟就是城市里的孩子可能都不那么容易玩得起的東西。
他說錢都是跟朋友借的,有的東西你只要喜歡你想學,就該立刻馬上義無反顧的去做。就算沒錢你也應該是去想辦法,而不是放棄算了。
突然就明白有些差距是怎么產生的了。筆若同學參加攝影比賽,有同學看到拍的獲獎照片,非常不屑的對筆若同學說:“給我一臺單反,我也能拍出這樣的照片!”
我和筆若同學相視一笑,沒有說話,走開了。我只是在想,先不說給你一臺單反你是否有那個能力拍得出好照片,只想說即便你有那個經濟能力去買一臺單反,你也不會去買,更別說你自覺現在沒有能力買得起一臺單反。
因為學會投資自己并不容易,尤其是還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畢竟,在缺錢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怎么變得有錢,而不是問自己怎樣變得值錢。
筆若同學和另外一個學攝影的同學組成了一個組合,上個星期出去給老板拍了一下午宣傳片,就掙了五百多塊大洋。
資源越緊缺,真的是該愈加學會浪費,把最稀有的資源都浪費在自己身上,努力讓自己變得值錢。
【3】
上個月自己畫了一個打卡單,上面列著每天要做的事。我竭盡全力想要讓那張紙好看一點,每天都圍著那些目標轉,看起來目標完成的不錯,實際我卻失去了很多。
好友打電話過來,說不到三五句,我就說還有有事,好友只好悻悻的掛了電話。同學說出去k歌,好好放松下,我找各種理由拒絕了。就連筆若同學說出去走走,我即便出去了也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老是想著還有好多事沒做完,為此跟筆若同學鬧了些不愉快。
《神奇手帳》這本書里本來是講了周末留出來什么都不干的,只是我覺得周末也是自己人生中的一天,也應跟平常一樣努力用勁,所以我的打卡單里沒有為自己預留出周末。
當問題產生后,這個月我才開始給自己的打卡單預留空間,用綠色的筆把周末那欄涂掉了,專門留出一天“無所事事”。
這樣看起來我好像浪費了一天,但這樣做以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效率反而更高。因為知道自己在哪天可以休息一下,可以干平常不能干的事,心中有了一層期待,在周內就能更加努力的去完成目標。再發生同學過生邀請出去這樣的意外,不至于因為完不成目標而焦灼不安,也不至于因為百般拒絕人而心有愧疚。
持續抗洪搶險似的忙碌后,一個間歇和停頓會讓我瞬間又找回那個活潑的自己。這樣的休息彌足珍貴,也讓我更心無旁騖。
本來沒想在浪費倆字上加個引號,因為我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學會浪費,沒什么可“隱”的,但轉念一想,還是要“學會浪費”!
因為不會浪費,把不適合自己的、已經無用的東西留著,它不僅會讓家里塞得讓人喘不過氣,而且你的腦袋也會被塞住。
貓叔最近又在飯團放大招了,當我把鏈接分享到朋友圈,沒有一個人購買,很多貓友也有同感,“朋友們”都不相信,覺得我們就是在浪費錢。
李尚龍老師在微博里問了這樣三個問題。
如果有一條很長的隊,上面寫著免費試吃新產品,你會去嗎?
如果一本新書你十分想看,你會在網上搜索免費版嗎?
如果你有足夠錢,你是想買車還是打車呢?
相信你有自己的答案,無論怎么回答,都不算錯,無非是自己的選擇不同而已。而富人思維的答案是固定的,分別是:不會、不會、打車。因為富人永遠都是考慮時間成本,時間成本永遠是第一位。好東西要學會浪費在自己身上。
我想認知總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不經歷這個過程,永遠到不了真正意識到一件事重要性的境界。
就像之前,我總認為浪費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但現在我覺得,在稀缺的情況下,還能學會浪費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和實力的事。
沒有,還敢浪費,至少證明你有能力,你可以輕松掙到這些被浪費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