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出自何處,作何解釋?
這兩句話出自《禮記·中庸》。上半句出了個名人,就是白居易。下半句出了個成語:“行險徼幸”。
原文是:正已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正已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說的是我們學習君子風度,要嚴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不去向別人乞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人沒有這種妄念,就不會產生怨恨。對上呢,不會怨恨老天不公平,對人呢,不會怪責別人對你不公平。
但是這并不等于安于現狀,白吃等死。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君子的“居易”并不是指居住簡陋,而是指“居心”平正溫和,“俟”是等待的意思。所以上半句是說,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蕩等待上天使命。天命來了怎么辦,當然是抓住機會,一舉成功。“小人行險以徼幸”,“行險”就是和“居易”相對應的行為,指把自己置身于險境。為什么小人要這么做呢?因為小人見識不夠,看不到真正的機遇,總是心存僥幸,以為很多事情可以涉險過關。
大抵學者踐履工夫,從至難至危處試驗過,方始無往不利。若舍至難至危,其他踐履,不足道也。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燈下讀中庸書此,不肖恒服有效之藥也。
事往往急便壞了。
胡文定公云:世事當如行云流水,隨所遇而安,可也。這是“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