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樂曲背后有段委婉凄美的故事:
《天邊》樂曲背后有段委婉凄美的故事: 這首歌的詞作者吉日格楞在文革那不尋常的年代里,他和廣大知青一樣,響應國家號召到了生產建設兵團。當年他還是小伙子,生產建設兵團的生活非常艱苦,幸運的是有一位美麗姑娘與他相伴,共同的磨難使兩顆心貼在了一起。他們互相關心和鼓勵,日子也就不覺得怎么苦。三年后姑娘考取了北京一所重點大學,而吉日格楞卻沒如愿。 姑娘在臨行的頭一天晚上來到了小伙子的營房,想向心愛的人道個別。可她難以開口。其實小伙子已經知道她明天就要回城了,卻沒有問。就這樣,兩個人默默的凝視著,沒說一句話。微弱的煤油燈下一對戀人的兩雙手緊緊的握在一起,默默的、久久的、相視著-------。直到天亮,姑娘走了。小伙子沒有出來送行,這一別就是三十年。 這位蒙族小伙子后來成為了畫家。成名之前的生活非常坎坷、艱苦。那時身上沒有任何積蓄。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決定到北京撞撞運氣。
那一天,他把身上僅剩的一點錢買了一張機票,帶上簡單的行囊飛向他生命新的里程。來到了北京,他站在機場的大廳里環視著周圍,機場宏偉壯觀,首都的變化讓他為之震撼。這時突然一道亮點把他的目光吸引了過去,他的視線定格到了不遠的滾梯上。隨著滾梯緩緩而下,一位中年女士出現在他的視線中。女士身穿中式旗袍,一副黑色的披肩長長的拖在滾梯的扶手上,風度翩翩。隨著電梯的滑動,女士款款而下。吉日格楞愣住了!現實生活中他從沒見到如此高雅、氣質非凡的女人。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女士竟走到了他的面前,伸出手說,"你好,吉日格楞!"吉日格楞驚呆了,眼前和自己打招呼的不正是三十年前兵團的戀人嗎?相比之下自己今天的境況是多么的寒酸。 女士告訴吉日格楞她現在在英國,并問吉日格楞在做什么?還好嗎?吉日格楞不知所措,還沒等他說什么,女士寒暄了兩句便急匆匆的登上了一部奔馳離去。之后,吉日格楞才知道,兵團的這位戀人是現任的中國駐英大使。
首都機場的再次相遇,勾起了他對那段往事的回憶。于是,當晚他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寫下了一首歌詞,并請朋友譜了曲。一首《天邊》就這樣的誕生了。 這位女外交官就是傅瑩,她也是地道的蒙古族,是北外工農兵學員中的佼佼者,口才一級棒。與王冠中一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年會舌戰美國及其鷹犬,為中國揚眉吐氣。聽了《天邊》,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更使人對她油然起敬。 又經過幾年。一天,女大使兵團戰友聚會,大家為女大使唱了這首《天邊》。女大使不知道這是誰的作品,她被這首歌給觸動了。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歌聲結束女大使的眼角潮濕了,她激動地問戰友們:"我在國外就曾聽過這首歌,這首歌是誰寫的?"戰友們告訴她是一位叫吉日格楞的畫家寫的。她又問:"哪個吉日格楞?"戰友們告訴她是內蒙兵團的吉日格楞,這是他為兵團的戀人而作。她沉默了,久久的----,再也沒說一句話。 次日,她讓秘書安排了一個規格非常高的宴會,專門宴請吉日格楞,部分兵團戰友作陪。宴會上女大使緊挨著舊日的戀人。也許是職業習慣,她始終保持著一份莊重,見到吉日格楞也顯得格外的平靜。可淡漠的神情卻掩蓋不了她內心泛起的波瀾。她并沒有深情的望著吉日格楞,只是將頭微微傾斜,目視前方,輕聲耳語。問吉日格楞:"《天邊》是怎么回事?" 吉日格楞微笑中帶有一絲的憂傷,回道:"別聽他們瞎說!"之后,整個宴會上他們再也沒有談有關《天邊》的話題。 多少年過去了,他們純真的戀情在民間一直流傳著。 這段情濃濃的!深深地!酸酸的!卻又是淡淡的!------。
文中人物簡介: 傅瑩 (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 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英國肯特大學國際關系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駐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大使,是中國第一位少數民族女大使、駐大國女大使。以善于溝通著稱。 傅瑩的父親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學生,曾官至新中國內蒙古軍區宣傳部副部長。在父親的教導與家庭氛圍的熏陶下,傅瑩從小就熱愛讀書。閱讀的愛好,訓練了她縝密的邏輯,也培養了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父親蒙冤入獄,傅瑩的讀書時光也被打碎了。她16歲上山下鄉,來到內蒙古一個生產建設兵團的廣播站勞動。回憶起這段歲月,傅瑩說:"這是一段很艱苦的經歷,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鄉鍛煉使我能夠吃苦、堅毅,而且做事情能夠不計較得失,能夠敢于奉獻。"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團各處,不辭勞苦地爬電線桿、架銀幕,給戰友們放映電影,與此同時還堅持自學,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學習。1973年,傅瑩作為工農兵學員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她的數學得了滿分,被同學們戲稱為"數學家"。正是這種"數學家"的精神激發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她的專業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可是傅瑩似乎還嫌不夠,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她又學習了羅馬尼亞語。
《小富女》對傅瑩的評論:有思想的女人更美! 前幾天,回看了一段女外交家傅瑩,在今年兩會期間回答中外記者問的小視頻。 畫面中,這位笑容溫婉、白發微卷、舉止端莊的優雅女性。 總是能以輕柔的語氣和平實的腔調,傳遞出一種強勁的聲音,舉重若輕地化解一系列難題。 即便是面對不友善的提問,她也能因勢利導的拆解于無形。 我當初就這樣被她瞬間"圈粉"了。 作為全國兩會的首位女發言人,此番她更是俘獲國際粉絲無數。 她語氣很輕、但力量很強,粉絲們這樣總結。 她的這套柔中帶剛、剛柔并濟,處處將東方女性的氣質與神韻發揮到極致的風格,被譽為是典型的"傅氏style"。 在硬朗的國際交鋒中,有如一種溫柔的軟實力。 而如果仔細品味她的語言和思路,"傅氏style"的背后,多半沒有艱深術語、也沒有老生常談。 而往往是以一個普通人物的角度、從尋常生活入手。 先形成情感共鳴,再在"理解"和"懂得"中,逐一甄別"假象"和擊破"漏洞",從而消解疑慮和表明立場。 所謂上善若水,莫過如此…… 而如何才能煉就這樣一番境界? 從她的言談里繼續揣測,大概是源于一個人平時對生活的細細留意和常常思考。 縱觀她的半生,經歷豐富、酷愛閱讀。 而只有留意和思考,才能將"見過的"變成"存儲的",將"過眼云煙"變成"胸中溝壑",變成信手拈來的素材與感悟。 人因思考而存在,上天也格外垂憐喜歡思考的女人。 鏡頭里,63歲的傅瑩依然姿態輕盈、不見老態。 她的美有種"知行合一"的味道。
吉爾格楞簡介 1976年畢業于內蒙古師大美術系 1979年發起成立"內蒙古青年油畫研究會" 1981年作為內蒙古青年油畫家代表赴北京出席由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召開的"全國青年油畫創作座談會",并發言 1981年接受時任中國《美術》雜志總編的何溶先生專訪 1982年中國《美術》雜志第11期發了專刊重點介紹了"內蒙古青年油畫研究會" "內蒙古草原油畫院"院士 內蒙古陰山巖畫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副院長 《天邊》詞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