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小時,總計343小時,第326日。
閱讀《洪業》至38%。
李自成由義軍將領成為公認的君主,這一轉變發生在河南。1642年,他攻下開封,得到了河南幾位地方將領和士大夫的支持,后來證明,這些人對他創建新王朝的計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過他們并不是最早追隨他的士人。1634年,一個名叫宋企郊[9]的官員,部分地由于脅迫而投降了李自成,并于次年初成為吏政府尚書。但在1641年和1642年,宋企郊卻由于另外兩位士大夫李巖、牛金星的加入而黯然失色。李巖是開封人,因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反對貪婪的士紳而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牛金星是李巖的同窗,寶雞人,酷愛飲酒,又是位穆斯林舉人。牛金星曾因痛打過地方小吏而被判監禁。二人都是自愿投奔李自成,并都成為重要的謀士。特別是牛金星,他極力鼓動農民軍爭取更多的文人學士的支持。他指出,河南、陜西、山西的許多上層士大夫,因在官場中受到主要來自南方的東林黨人的排擠而對明廷不滿。
使明朝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充滿空想的大臣一次次地提出不切實際的總體改革建議,卻不重視日常的具體行政措施。大臣們經常為他們的平庸無能辯解,對其貪污腐敗表示痛心悔恨,夸張官僚的苦衷——而對迫切緊要的改革只提出過于簡單空洞的計劃。例如,李自成在河南得手之后,大學士蔣德璟在回答皇上召問時,就根據他讀過的《明會典》,提出了這樣一個幼稚的建議:要求朝廷恢復明太祖時會集眾臣舉行射禮的做法。他認為倘能如此,則尚武之風可興,衛所之制也可復振。皇上稱贊說這真是個好主意,下令立即重振那業已衰落無望的衛所制度。正如一位史學家所譏刺的那樣,皇上此令“不能行也”。
崇禎帝拒絕了南遷的建議,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離京。這對后來滿清占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遂擁有了他們頗為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收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禎帝的決定還導致諸多皇室宗親之繼承權利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此外,復明陣營也因之少了一批立志恢復失地,渴望對清朝發動反攻以便光復家園的北方人。崇禎帝這一自我犧牲的決定,就這樣最終毀滅了后來復明志士堅守南方的許多希望。
李自成相信他已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但又認為天命不會歸于弒君者。為此,李自成極力將崇禎帝之死歸罪于那些勸其登基的明朝大臣身上。在接見明朝太子時——這種場合對雙方都是嚴峻的——李自成詢問太子朱家何以喪失天下,太子答道:“以用賊臣周延儒故爾。”李自成欣然說:“汝也明白。”李自成還告訴太子,他不會殺他,因為明朝滅亡并非太子之過,而是他父親的那幫大臣的過錯:“文武百官最無情義。”李自成對崇禎帝之死感到遺憾,而這些明朝官員就成了替罪羊,他們還是大順政權將盡力消除的道德墮落、吏治腐敗現象的象征。
由于混亂狀況不斷蔓延,闖王的軍師——矮子宋獻策絕望地大呼:“十八子之讖,得毋為公乎?”李自成雖然很快就了解到劉宗敏私設刑堂之事,并為百姓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所震動,但他似乎無力約束部下,挽回民心——他沒有正式受命高居龍位的皇帝所具有的那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李自成確曾特意召見眾將領并問他們:“何不助孤作好皇帝?”他們卻干脆回答說:“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無煩言也。”這樣,李自成雖然自認為是在效法唐朝開國之君來接管京師的,而實際上他卻同公元880年占領長安的黃巢一樣,連自己的將領都控制不住。二者都因為其部將的殘暴而使京城百姓離心離德,其政權也被證明是非常短命的。據說宋獻策時隔不久便嘆息道:“我主馬上天子!”
有關吳三桂的比較真實的描述缺乏詩意,所以不大為人所知。史學家彭孫貽從吳三桂過去的幕友那里聽到了下面的說法。李自成的使節帶著唐通和吳襄的書信來到吳三桂營中后,吳三桂令手下親兵將其拿下并隱藏起來。這樣,他就使其部下對北京陷落和李自成勸降之事都一無所知。幾天中吳三桂反復考慮對策,最后他決定試探一下,如果他與李自成合作,自己的部將是否愿意繼續跟隨他。于是他召集諸位將領,對他們說:“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藉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何?”他重復了三次,但三次都無人應答。最后是吳三桂自己打破了沉默:“闖王勢大,唐通、姜瓖皆已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眾將這才了解到他們的總兵已同李自成的密使接觸過了,于是他們紛紛保證將永遠忠于吳三桂,無論他選擇哪條道路,他們都將跟隨他,無論他下達什么命令,他們都會服從。現在吳三桂放心了,他的軍隊將堅定地支持自己,于是他下令組織人馬護送他前往北京,覲見大順的君王。他將大隊人馬留在山海關,自己啟程進京歸降李自成。但行至永平時,他突然遇到來自北京家中的一名父妾和一名忠實的仆人。這位小妾告訴他,他們倆剛剛從血腥的大屠殺中逃出性命。由于一直沒得到吳三桂的答復,李自成斷定其寬宏慷慨的提議遭到拒絕。他因自己得到的竟是如此輕蔑的回報而大為惱怒,遂下令將吳家滿門抄斬。吳家共有38人被殺,吳襄的首級被懸在北京城墻上示眾。吳三桂聽小妾講了這可怕的消息后,立刻集合隊伍返回山海關,準備應付一場他自知已不可避免的戰爭。
吳三桂的父親既已死在北京,他現在去求助于正在盛京(沈陽)為清朝效力的叔侄,便沒有什么顧慮了。無論如何,看來其叔侄及滿清貴族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了。5月20日凌晨,李自成率軍離京剛剛兩天,吳三桂的兩名部下、副將楊坤和游擊郭云龍便來到了遼河河畔的清軍大營前,將一封書信交給了多爾袞(睿親王)。后者已是新即位的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的兩位攝政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