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丑,但是我很善良。”
每次聽到這句歌詞,都覺得郁悶,因為善良改變不了"我很丑"的事實。
倒不如灑脫點兒,和自己說“我很丑,但是我很快樂。”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的作者倡導擁抱自己的不完美,面對和分析人生“黑暗面”,從而認識真正的自己,接受自己,悅納自己。
人是復雜的高級動物,總想掌控自己,也想控制他人。
相信沒有人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即使嘴上承認,也時口是心非,心底會有唏噓失落。以前看到許多成功學書籍倡導積極的自我暗示。例如,每天早上對著鏡子中的自己微笑,并大聲告訴自己“你很棒,非常棒!”,以此來克服自卑,培養自信。這些做法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潛意識里的自卑情緒暫時被壓制了。
那么,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呢?難道每天對著鏡子,看著自己那雙小眼睛說“你真丑,丑爆了!”就算接受自己了嗎?當然不是,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個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在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最終導致“接納自我”的關鍵性時刻的到來。
“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有偉大的孤寂中誕生,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只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打開,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全書共分九章,從第二章開始講述了八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切入點,我目前只看了四個,先記錄下了。
1. 作者說壞習慣并不與我們自身完全對立,相反,壞習慣某種程度上使我們受益。例如,一個公司的員工,工作喜歡拖延,每次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會拼命做,加班到深夜甚至是凌晨一二點鐘才下班。雖然這是惡習,但是因為熬夜加班,這位員工也經得到領導表揚。這么一來,拖延雖是惡習,卻幫了TA。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把惡心當作朋友一樣來接納,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部分,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2.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眼淚是解毒的良藥,沉入心底的悲傷是根治人生悲劇的良藥。大多原生家庭不健全或童年遭受過多挫折的人性格活情緒上都或多或少有些負面因素。但是,也有些人很特殊,雖然他們經歷了非常慘痛的童年,但是他們心理卻非常健康。書中講述了一個女孩,兩三歲時,媽媽與爸爸離婚,從此失去聯系,爸爸是一個花花公子,情人不斷,對她不理不睬。爺爺奶奶對她好,卻在她5歲時相繼離世。因為特殊的家庭和困窘的生活,她從小就是同學和老師奚落嘲笑的對象,她很痛苦,終于小學四年級那年,有一天她不想承受了,她想要自殺。她先在一張白紙上列出自己活的理由和死的理由,當她看到死的理由有那么多,而活著的理由卻寥寥無幾時,她感到十分悲傷,嚎啕大哭。終于,她接受了自己悲慘人生的事實,不再理會別人的嘲弄和奚落,只為自己而活,變得陽光自信。
“其實,人生的悲劇本身并不一定會導致心里問題,它之所以最后令我們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想否認自己人生的悲劇性。“
3. 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和悲傷一樣,憤怒也時一種負面情緒。憤怒會傷害關系,破壞和諧,所以我們總是對這種情緒避之不及。但是,另一方面憤怒也為我們營造了必要的私人空間,是保持個人獨立和自由的一種武器。憤怒的根源是我們自身受到了侵犯。例如,許多對孩子施暴的父母往往在兒時受到了家長的暴力對待。兒時的記憶如此令人憤怒,而孩子的種種行為又勾起兒時的記憶,所以忍不住憤怒,對孩子施暴。如果,面對侵犯時,及時表達憤怒,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會讓自己感到釋然并充滿力量。
“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讓你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具有創意,每一分鐘都能表現出你自己的風采。沒有憤怒,你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
4. 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義務。”那么,一味接受會的人,內心會產生內疚感,一味付出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或者優越感。要維持一段和諧的關系,彼此都要有付出和接受,一味付出而拒絕接受的一方會成為另一方想要逃避的“好人“, 因為誰都不愿承受過多的內疚感。
”最好的關系是彼此慷概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成了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這個關系中富有價值。”
如果丑小鴨在低頭看向水面時能接受自己的丑陋,應該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