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的張偉最近講了一句金句:
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時候,去做;
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去做。
就像鯊魚一樣,想法要一直移動著才能活下去。
越來越多的事物,不僅是一種東西,也是一個過程。
——摘自羅輯思維
我的體會:
其實在面對不知道該不該、該怎么做時,可能只不過是對于做這件事的結果并不能接受或者結果會讓你心里不平衡。那不要盯著那鎖頭“該不該、該怎么做”,去想想可能的結果,這些結果,是不是能夠接受,不去做的結果是不是更壞,想清楚了就去做,有時候不知道怎么做可能就是個借口,去做了就知道了,在做中慢慢調整,結果可能會更好,但前提是想好最壞的結果是不是能夠接受。
借用薛兆豐老師提出的3個人格修煉中的前兩個,來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
* 理性。把愿望和結果分開來評判。
* 悅納。學會先去探究現象的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動不動就抱怨和指責。
尋找鑰匙的過程中,可以更理性的思考,喜悅地接納任何可能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