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民間喜歡義結金蘭,稱拜同年把兄弟,最著名的當然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了。
《世說新語?賢媛》也說:“山公與嵇、陸一面,契若金蘭。”
政治人物更是喜歡用這種方式來結盟,蔣介石的拜把兄弟最多,陳其美、許崇智、馮玉祥、張學良……多了反而常見兄弟鬩于墻。
契若金蘭、勠力同心的,民國總統袁世凱、徐世昌最值得一說。
他們一輩子的交往,符合《周易?系辭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嗅如蘭”。
徐世昌24歲時,曾在河南項城縣署襄助文案。
一日,徐世昌慕名拜訪當地名子弟袁世凱,門衛阻之,徐恍若未聞,昂然入內。
袁正在堂中執卷而讀,徐徑自走到他的面前長揖作禮,袁起立還禮,延之上座。
兩人座談良久,慷慨論天下之事,互相傾服,情投意合,于是當場訂交。
徐世昌回到縣署,對縣令說:“吾今日識一人,他日必成偉業豐功。”縣令問是何人,徐世昌大聲回答:“項城袁世凱!”
而袁世凱,見徐一襲青衣一雙舊鞋,雖不修邊幅卻神采飛揚,談吐間顯露出滿腹經綸與勃勃雄心,也對人贊道:“菊人,真妙才也!”
袁傾慕徐的才氣,徐看好袁的志向,彼此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時常聚一起縱論天下大事。
年輕時結下的兄弟情,特別真摯、純粹。
徐世昌擅文,袁世凱擅武,二人組合,文武雙全,多年后聯手將清末政局攪了個翻云覆雨,雙雙從晚清的封疆大吏,躍升為民國大總統。
02
后來,徐世昌在袁世凱的資助下進京趕考,金榜題名,魚躍龍門,進士而入翰林。
袁世凱從軍,跟著去了朝鮮。
二人天各一方,情形迥異。
1895年9月,徐、袁二人闊別16年后重逢,驚喜望外,執手相看淚眼。
兩人此時身份已是判若霄壤,一個仍是可有可無的七品翰林閑差,一個已為朝廷新晉的練兵大臣。
不過彼此間那份手足情誼,卻如同藏于地窖中的陳年佳釀,經久彌香,愈加醇厚。
袁世凱在小站訓練新軍,他想到了徐世昌,便邀請徐世昌來幫忙。
對于袁世凱來說,尚未發跡的他,有一個翰林兄弟來做幕僚,對提高自己的身價,同時出謀劃策,有事彼此商量,無疑都有莫大的好處。
面對袁世凱的邀請,徐世昌竟然欣然從命。
那時候,翰林屬于清望之職,雖然窮但去軍營謀事,還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像徐世昌這樣的正式翰林,即便是外放做地方官,都算是丟人,自降身價,跟丘八混在一起,似乎連想都不用想。
可是,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徐世昌卻做了。
好多時候,不是在最優時才做選擇的。
徐世昌日后的功名利祿,都在于他做了這么一個當時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選擇,意味著他買了官場潛力無限的績優股。
事實證明,他這一寶壓下去,以后的富貴榮華全有了。
03
應當說,若無袁世凱之傾力提攜,絕對不可能有日后之徐世昌。
在小站練兵期間,袁世凱最為依仗的人,不是北洋三杰,而是徐世昌。
袁世凱不在的時候,代行袁世凱職責的是徐世昌。
這兩個在踏入仕途之前就認識的好兄弟,在小站練兵期間,和衷共濟,正是二人的勠力同心,才有了之后的北洋系。
1898年9月21日,袁世凱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要么支持光緒皇帝發動的戊戌變法,要么支持對變法已經舉起屠刀的慈禧太后。
袁世凱征詢徐世昌的意見。
徐世昌沉吟半響道:“帝(光緒皇帝)雖一國之主,然當政日淺,勢力薄弱;后(慈禧太后)則兩朝總持魁柄,廷臣疆帥,均其心腹,成敗之數,可以予卜。與其助帝而致禍,寧附后而取功名。”
一錘而定音。
曾國藩說過,俞樾拼命做學問,李鴻章拼命做官。但拼命做官的李鴻章,也趕不上徐世昌。
時也命亦,徐世昌官運亨通,擋都擋不住。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西狩,徐世昌隨行護駕,得到青睞。又在張之洞、袁世凱又交章保薦下,徐世昌遂得重用。
官職越做越大,5年后從軍機大臣、兵部尚書一路升至東三省總督,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且有雄才大略。
東北三省為清朝之發祥地,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因此徐世昌在督撫中排名第一,位居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前。
從此兩人在官場形成崎角,互相提攜,又各自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更貴在肝膽相照。袁徐二人就是如此。
04
1908年,袁世凱被載灃罷免官職,他蟄伏彰德,垂釣洹上,靜觀時局。
1911年5月,清廷預備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徐世昌被任命為協理大臣,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
然而,徐世昌卻與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唱起了雙簧。
那桐上條陳保舉袁世凱,徐世昌則以體弱多病為由,堅決請辭,并毫無顧忌地在政治官報上為袁世凱搖旗吶喊:“其(袁世凱)才勝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濟艱難。”
雖然此番袁世凱重新起用的目的并未實現,但無形之中給袁世凱造勢,也給朝廷諸多壓力。
半年后,辛亥革命爆發了,袁世凱終于東山再起。
而出面邀請袁世凱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此后,袁世凱、徐世昌兩人就像一個大腦,一個是左腦,一個是右腦。
推翻滿清帝制這臺大戲,就是他們聯手唱的,袁世凱唱主角,二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他們不愿與革命黨對陣,由剿而撫,由撫而和,主張采用和平方式,讓清帝下臺,盡量避免內戰,最終達到了推翻滿清帝制、創建中華民國的目的。
袁世凱讓段祺瑞領銜,以北洋將領64人聯名、發電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以兵隨之”。
電發次日,徐世昌為避嫌懇請辭職。
1912年2月12日,溥儀頒布退位詔書,這一詔書標志著大清王朝壽終正寢。
詔書由張謇主稿,行文十分得體,給垮臺的清廷留足了面子。
徐世昌修改詔書時,在最后塞進去一句話:“袁世凱為總理大臣,值此新陳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一言而定乾坤,清廷亡后天下一切由袁世凱代理。
徐世昌手法之高,謀略之遠,令人咋舌。
袁世凱出山、逼宮、掌權三部曲,導演都是徐世昌。
徐世昌不愧為袁世凱的鐵桿弟兄。
05
清帝遜位,作為太傅銜的太保,徐世昌不好意思馬上做民國的官,于是,他跑到青島跟一班遺老遺少混在一起,暫避"一時之謗"。
不少人在疑惑,身為堂堂的大清相國,榮華富貴、權名錢色皆已在手,徐世昌何苦要助袁世凱搞垮清廷呢?若詳加權衡,恐怕民初的徐世昌,較之清末的他,似乎失去的東西更多。
費行簡的剖析堪稱精辟:“世昌,官僚也,其不欲改帝制為共和,情也;以疎逖小臣數年即躋宰輔,其不欲清室之亡,亦情也。而清室之亡,不亡于他人,實亡于其總角論交、同膺顯貴之袁世凱。以清較袁,覺袁為親,于是不得不割其向清之心以向袁……”
一句話,兄弟義氣大過天,這便是徐世昌的行事邏輯!
在官場綽號“水晶狐貍”的他,對兄弟卻是至情至性。
1915年5月,徐世昌任北洋政府國務卿,他反對恢復帝制。
他對袁推心置腹、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恢復帝制,一旦出事,將來連回旋的余地都沒有……”可惜袁世凱沒聽他的。
袁世凱公開推行帝制后,徐世昌遂在1915年10月辭職,這一次他表現出對兄弟的不滿。
回頭看,徐世昌對政局的認知和判斷,是何等的準確。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當袁稱帝遭全國上下一片討伐時,兄弟散盡,唯有徐世昌對他不離不棄,為兄弟力挽頹勢,再次出任國務卿。
不久,袁世凱在一片紛亂中死去。
袁世凱臨死之際,把后事托付給了徐世昌。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徐世昌為兄弟一路扶靈至河南老家,盡心安排一切后事。
都說在官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是,徐袁二人一輩子的交往,勠力同心,感情堅如磐石,確實稱得上契若金蘭,令人羨慕也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