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需要交學費,那時學費是按照成績來劃分的,每個分數區間對應一個學費檔次。清楚的記得入學第一次考試,自己與上一個檔次差了一名,需要多交一部分錢。回家向父母要學費時心理特別難過,還獨自趴在屋里默默流淚,因為覺得自己唯一能替父母分擔的就是靠成績減少經濟上的壓力,可是我卻沒有做到。那個時候我痛下決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學習,替父母省錢。可是,過了那一段難過的時間,拿了學費交到學校后,當初“痛”煙消云散,馬上就沉浸到了學生生涯的歡快時光,與朋友打打鬧鬧,游戲嬉戲,甚至那些“書呆子”也成了自己眼里的另類。
另一個故事,同樣發生在高中。夏末秋初的一個中午,我放假在家。陽光照的人懶懶的,夏季中午特有的沉靜更是讓人昏昏欲睡。這個時候父親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倒頭就睡在了沙發上。父親從事的是體力活,每天都是很晚回家,吃飯時間也不固定。我坐在院子里幾乎能聽到父親的鼾聲,他一定很累。為了不打擾父親,我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生怕自己發出的聲響擾亂他的午休。可是這時刺耳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父親起身接了個電話,馬上穿鞋匆匆忙忙的出了門。父親由于起身太猛走路還有些踉蒼。我痛恨那個打電話的人,但是當時的我能做什么?只有考個好成績讓父親能夠開心些,于是我又下定決心,必須好好學習,出人頭地,讓父親不用再這樣辛苦的工作,讓他在生活中有更多的選擇。可是這種決心,隨著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很快就從我的腦海中淡去,直到不留一絲痕跡。
成家后,有了孩子,孩子成了我生活的軸心。有一次孩子被診斷為尿結石(一整天沒有小便),要到省會去治療,當時坐車有兩種選擇,救護車和出租車,醫生說救護車能更快到達省會減少孩子痛苦時間,出租車會慢一些。我猶豫了一下,選擇了出租車,因為救護車的價錢是出租車的五倍還要多。生活中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基于你的價值觀的。當對事態沒有特別重大的影響時,對我這種生活水平的人來說更傾向于選擇便宜的。在去省會的路上,孩子哭一陣睡一陣,除了哭就是睡。在路上我就想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提高單位時工作效率,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到了省會,在醫生治療前,孩子突然小便了。后來又檢查一下,醫生說應該是孩子把結石排出來了。當時我們每個人的心里立刻就輕松了,都特別開心,所有的愁苦,沉重都沒有了,隨之消失的還有我所立下的決心——孩子健康就好。
為什么我們下定要成長的每個決心,在困境過后都被忘的一干二凈?同時在下決心時是那樣的義無反顧,生動深刻,顯得必須馬上行動才行。
因為我們大腦有遺忘痛苦的功能。
人的潛意識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意思,為了不讓自己痛苦,人會有選擇性的抹去一些痛苦的記憶。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經常在遇到客觀現實與自己的行為產生沖突時才會選擇逼迫自己去成長,如當我們親眼看到父母辛苦勞作時才知道自己應該好好學習,即父母的行為與我們當前不好好學習的行為產生沖突,我們知道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選擇去通過好好學習改變生活。而這種客觀現實帶給我們的多是痛苦的,沒有哪個看到父母辛苦勞作的人還會洋洋自得,如果真是這樣的人他也不會想到去替父母承擔一些什么的。
一方面來源于我們的潛意識反應,另一方面,成長往往是艱難的,選擇了成長也就意味著我們我們需要犧牲更多的輕松娛樂,休息的時間。人類的本性是選擇簡單的,輕松的。所以這樣一比較,大腦當然會指導我們去選擇不那么費力費神的放松。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成長就是我們不斷戰勝本性的過程。
那么既然這樣,我們怎樣能夠讓自己堅定的執行“痛”下的決心?很簡單,既然大腦選擇遺忘,我們就讓他記住,怎樣記住那就是記錄。
記錄當時事件對自己的沖擊。記錄下那個讓我們下定決心的事件,盡量形象生動。同時把它掛在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爭取每天早晨看一遍,把它刻入大腦內。
記錄下如果你繼續服從于大腦的指示,選擇輕松,簡單會給你帶來怎樣的后果。也就是說如果不選擇成長,你會有什么的后果。這樣的后果記錄越生動,越形象越好,結果越糟糕越好。因為這樣你的大腦會被再一次嚇到,從而去執行那個困難的選擇。
記錄你選擇正確的難受(執行當時下定決心)會給你帶來怎樣的好處。同樣是越形象越生動越好。因為寫著寫著你就會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很快進入這個美好的世界,從而促進自己去腳踏實地的去行動。
另外一方面,我們干嘛把成長搞成是這么痛苦的過程?不能愉快的與成長玩耍嗎?當然可以啊,那就是經常接觸優秀的人,看到了自己與他們的差距也會督促我們自己向他們的世界邁進。比如李笑來老師,他那么優秀了,還在與成長愉快的玩耍。
還記得羅胖跨年演講時說過的未來世界嗎?如果不想成為那個坐在椅子上一直打游戲的人,那就馬上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