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 韓紅濤
年前,聽到曹寶武散文集《聆聽黃土地》出版的消息,作為他的師兄,我欲先睹為快,于是第一時間下訂單!我們算是衡水學院中文系的同門師兄弟,也正因這個緣故,我較早地關注著他。
跟寶武的相識是十年前的事。2008年偶然在衡水日報上看到一篇署名曹寶武的《衡水賦》。那時我也對辭賦頗有興趣,乍一讀還以為是五六十歲的老教授所作,后來才了解到原來曹寶武是個二十出頭的在校大學生。這讓我著實吃驚不小,一個感覺就是后生可畏。也正是這樣的機緣,我開始關注、打聽并走近他。
后來他畢業留到衡水,外鄉之人,打拼之路甚為曲折,聽說當了好幾年的臨時工,但最終在衡水文化圈站住了腳跟。我想,一個來自西北貧瘠之地的后生,如果沒有兩下子,是很難擁有現在這樣的不俗表現的。僅憑這一點,我就欽佩他。
曹寶武對于第二故鄉——衡水這座小城傾注了大量筆墨,付出了艱辛努力,也在這里成家立業并開枝散葉。短短幾年時間,他陸續創作了《衡水賦》《衡水湖賦》《衡水影像賦》《衡水迎賓賦》《衡水學院賦》《桃城賦》《冀州賦》《中湖題記》《穆鄉古槐賦》《西火星堂賦》等十余篇辭賦作品,很多被刊刻在城市展館、廣場、公園等處。從事辭賦創作的同行都知道,能寫好辭賦,必定文史通透,文筆功底深厚。在以古賦的形式來表現衡水歷史風物上,曹寶武可謂不遺余力。他的辭賦作品,篇篇精彩,可讀耐讀,從中也能窺見他扎實厚重的文史功底和對衡水地域歷史文化傾注的大量心血,為傳承衡水文脈做出了較大貢獻。
要了解一個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讀他的作品。因為作品不僅是一個作家的立身根本,也是其人格的體現。讀過曹寶武的散文集《聆聽黃土地》之后,我對于他的文字以及為文理念,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也更感覺到了他身上那種與眾不同的文學氣質。
作為黃土地的兒子,曹寶武對那片從小生于斯長于斯卻又別于斯思于斯的熱土故園,不吝筆墨,飽蘸深情,不遺余力地書寫它的故事。用曹寶武的話說就是:“面朝黃土向大地深躬,揮汗流血為生存長揖”,這兩句寫在散文集封面上的話,也正是這部散文集的主旨,也是這些作品的基因密碼所在。
曹寶武以“故園”“風情”“沉思”為脈絡,記黃土風情、嘆山川人文、閱經史箴言,分“夢話桑梓”“行吟雜記”“閑讀漫筆”三輯,含附錄辭賦,共百余篇作品。正如他在“關于本書”中寫到“故土記憶等鄉情舊事,以逃離與堅守的矛盾和痛楚,解讀老土地的情懷,是對古老高原生存命運的拷問,對老土地的重新考量,更是對邊緣化的老土地命運的反思和探索。悲憫沉重之下是鄉愁救贖、心靈敬畏,更是生命關照。”這也正是是全書的精髓和靈魂,也是曹寶武獻給他摯愛的黃土大塬的最好禮物。
曹寶武是黃土地的驕傲,黃土地是曹寶武的牽掛。他在黃土高原的懷抱里溫存多年,習慣了它憨厚古老的氣息;他在黃土高原的溝洼跋涉歲月,封存了太多記憶,美好而苦澀;他在黃土高原的陡坡揚長而去,舊夢卻縈繞心頭揮之不去;他在黃土高原的塬畔站了太久,登高懷遠又常學英雄悲泣。我想,今天如果給他一個寧靜的午后,他一定會選擇坐在大塬上、溝畔上一直聆聽黃土地的心跳,直到月上東天,就像他在離開家鄉之前那樣。
對于黃土地,曹寶武的心情是復雜的,又是深情的。我長期生活在華北平原,沒有見過屬于他的黃土大塬,自然也就無法完全理解他內心深處的那種獨特情感,只能從他的字里行間去找尋每個人所熟悉的場景代入到他的文章中,去試圖安慰自己已經讀懂曹寶武,讀懂黃土大塬。任何自以為有此想法的讀者,似乎都不能算是徹悟者,因為沒有人會比作者自己更理解自己,沒有人比他更理解自己的黃土大塬。
當然他的作品里,還有行者與旅人的行吟雜記,還有愛書讀書信徒的閑讀漫筆。黃土大塬是他生命的起源,旅行與讀書是他文學生命的延展與豐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相信曹寶武還會寫出更好的作品,因為寫作就是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