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一件事可不可能不滿足任何需求么?
不是的,需求一定是有的,只不過是內層還是外層。就像《梵書》里說:人們都說佛是戒除貪念的,照我看,佛比誰都貪。正因為他所貪者大,所有世人那點凡俗之樂根本就沒放在他眼里。所有人不管做任何事,一定是滿足了一個需求的。
既然是在滿足需求,那善和私心到底在滿足什么需求?
我所理解的善是即幫助了別人成長,又幫助了自己成長的動機,也就是愛,促進他人成熟,從而促進自己心智成熟。是最內層的需求,真我。
我所理解的私心是那些最外層的需求,是本能的需求,假我。
那這些需求從何而來的呢?
是欲望。人生而有欲望,欲而不得,則不得不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得則爭,爭則亂,亂則窮。人是因為有欲望,才出現了善和惡的。就像那個故事說,善的多,還是惡的多,看你喂哪個?承受痛苦,就是喂善,逃避痛苦,就是喂惡。
人的善真的是為了別人好么?利他真的也是為了別人么?
是為別人好,只不過為別人好的同時,而忘記自己的假我。利他即滿足別人的需求,又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所以才說,佛比誰都貪,也才說利他就是雙贏。
那愛的行為,是來之于善還是來至于自私?
愛的本質是需求,然而愛是需要靠著2個人或者2個以上的人,才能實現的。
在神經科學里說到。愛就是:一個個不連續的瞬間,滿足了對方內心的深處小小需求。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說道,愛就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局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武志紅心理課里說到,所謂“我”愛上“你”,其實是通過“你”來看見“我”的一個過程。
你的感受或者情緒,由我來呼應或者回應。就是你被我看到,就是你愛我。即滿足他的自戀的需求,有滿足他被看見的需求。在人性中,自戀和被別人看見的這兩個需求,是非常根本性的需求。
那所謂的無條件的愛到底是什么?
我覺得應該理解為有選擇的愛,有涯隨無涯,殆矣。所以我們都是在選擇那些能夠滿足我們更多需求的事情去做。真相也只是,血緣利他主義而已,其本質還是利己,只不過利己的同時也一并利他。
有選擇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的。
是因為之前算過,只是后來忘記了,但是還在保持這個習慣而已,我們把這個習慣稱為會無條件的愛。那慈悲之心,是無條件的愛么?不愿意世人這么苦,而做的事情,其實還在滿足高層級大腦。
那真我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繁衍基因么?還是為了成長,那成長是為了什么?培養更好的基因然后復制下去?
我們為什么要變好?難道現在的自己不好么?我們這么做,就是為了擺脫輪回的慣性,從而成佛,為來生做準備,繼續為這個靈魂做鋪墊。
我們修行,就是為了找到那個高層級的我。找到之后呢?
有點跑題了,我想稻盛和夫是想表達,時刻想著別人,而忘記了自己的私欲,忘記了假我,露出了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