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手澆灌幸福樹花開“長福”天地寬
?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的北岸——素有“記者縣”之稱的浠水縣,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街道寬敞,車水馬龍,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這里有4A級風景旅游景點——浠水縣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有五星級的威尼斯得月大酒店,有大別山民俗博物館,有千年古剎,茅山螃蟹,巴河魚面....在這個有眾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在這個百廢俱興、政通人和的縣城,有那么一個鄉鎮——散花鎮,有那么一個專業合作社,有一個熱愛農業,獻身農業的樸實無華的農民——潘自金,他創建并走上了一條適合丘陵地區農業高效生態經營的新模式,當地人喜稱“長福”模式。
潘自金自1979年高中畢業后一直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憑著農民的勤勞、樸實和熱愛鉆研、敢于創新的牛勁,于2009年創辦了浠水縣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在湖北省農業廳、浠水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走出了一條耕作全程機械化,種養全程視頻化,賬務管理電算化,內部管理網絡化多方合作共贏的成功之路。下面用數字說話——至2018年底,社員發展到910戶,土地入股面積5500畝,土地托管面積18000畝,合作社資產規模達到2195萬元。合作社成立8年來,年產糧500萬公斤,加工稻米300萬公斤,年生產測土配方肥100多噸,年出欄肥豬5000頭,年銷售鮮魚5萬公斤,年銷售龍蝦10萬公斤,年生產總值6800萬元。入社社員家庭人均純收入11000元,比入社前多3500?元。他是新時期當之無愧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桿和典范!2016年12月,浠水縣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被國家農業部等六部委授予“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12月,合作社理事長潘自金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散花鎮福主村71歲的社員陳朝保編了個順口溜:“老人婦女種田不用愁,一個電話長福幫你解憂愁,化肥農藥種子送到家門口,科技人員到田頭,收獲季節車輛滿畈游。”可見,這些數字并不是單純的數字,其中包含了潘自金同志多少的辛勞與付出!
轉型升級,不光是針對工業,農業也要轉型發展!潘自金敏銳地意識到,要想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益,必須盡快實現轉型,生產高端產品,堅持走種養加循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他提出了“三個轉型”、“五大調整”,?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努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了全面打造綠色生態環保,幾年間,他們先后建成了2座大型沼氣池,大力發展稻蝦種養,將普通稻谷全面改為優質稻,蝦稻連作1500畝,將原來飼養的良種豬,改養土黑豬,土法散養,提高豬肉品質看,旱地試種蘆筍30畝,逐步向社會提供優質綠色食品。“浠長福牌”商標已申報成功;“長福蝦田稻米”商標已注冊;“綠色食品”、“質量體系”已認證成功。綠色品牌有長福蝦稻大米、長福年糕、長福米粉、生態黑豬等等,還在浠水、黃岡、黃石、鄂州、武漢等地開設綠色農副產品專賣店6家,建立網上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縣長付宇先后多次率全縣各鄉鎮合作社前來檢查、指導工作,縣委常委、散花鎮楊嘉國書記經常前來長福督導,省農業廳廳長肖伏清一行也曾前來合作社親臨指導。所有這些上級的關懷,都給予了長福人極大的信心和支持!
經過多年的打拼,潘自金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業績,但由于農業投入大,風險高,回報率低,至今,他的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家里還有4個80歲以上的老人需要照料,愛人身體也不算好。中央發出“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號召后,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潘自金,一頭撲在扶貧開發事業上。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被縣政府確定為全縣八大產業扶貧基地之一,2018年已脫貧50戶,今年計劃再脫貧50戶。縣長付宇數次來合作社指導工作,他說:“我們浠水是農業大縣,只要你老潘堅持做農業,把長福做好做大,我一定全力支持你!”縣長的話讓老潘更加有信心。
如今,長福水稻合作社有耕田機86臺,收割機113臺,烘干機五家共計19臺,全部安裝北斗終端機監控系統,實施時在平臺指揮,在總臺進行調機。長福水稻專業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另外,還要感謝浠水縣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黃愛平及總經理陳紅波對長福的鼎力相助!“沒有他們就沒有長福的今天!”——老潘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