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非常糾結講故事對孩子那么好,我卻不會講。PET說“父母是人,不是神”,慢慢的放下了,接納了這個不完美的自己。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奇跡。
于靜——復盤8樓
我癡迷于講故事,源于《小巫教你講故事》這本書。
下面是這本書部分內容。
那講故事真正的意義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對孩子心靈的滋養,這是不可言說、無法量化的。
故事中的角色引領孩子探索并發現自己內心的寶藏,他們本能地體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運的指引;通過故事,孩子們學習到忠誠使心靈變得美麗,純潔帶來靈魂最高層次的喜悅;故事也讓孩子們理解,自己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有那么多美妙的探險經歷在等待著他們!
故事能慢慢地滲入孩子的心靈,就好像給植物輸送養分那樣,不是把水和養分澆在葉子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涓涓滴滴地滲透到泥土底下,滋養植物的根部。吸收的過程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但功效卻是巨大的。故事講得好,養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潛意識里,對孩子的心靈起到滋養、教育、感化和治療的作用。
故事開啟兒童智慧的大門——它具備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兒童獨特的想象力,讓其插上翅膀自己翱翔,進入創造性圖景的領域,超越感知與邏輯思維,達到最高層次的認知。聽故事的時候,腦里有23個區域積極活動,講聽覺接收的信號轉化為畫面,稱為“內心圖景”,這就是人類思維的基礎。任何其他的活動都不能如此有效地調動孩子的腦,積極的活動意味著神經元之間在建立新的鏈接。換句話說,聽故事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在成長、在發展。
還有一個小節題目是“故事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最佳途徑”。
這里說的講故事,強調的是爸爸媽媽親自給孩子講,最好是關上燈,閉上眼,而不是讀繪本。
既然講故事這么多的好處,那必須親自講啊。不會編故事,那就背下來,回家講給兒子。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每次當我去講的時候,我發現好難啊,要么是講的磕磕巴巴的,不連貫,要么是太耗腦,累。經常是,我說,“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兒子說,“不要”。很懊惱,連個故事都講不好。喜歡讀故事,但是沒書,口頭講,完全沒感覺,這到底是哪個感官沒發展好?
有一天,我又要挑戰講故事了,只因為不舒服躺床上,兒子一直在床邊站著,心生憐惜,沒有提前準備,中間幾度要放棄,迫于兒子一直說,“講,講”,只好硬著頭皮講下去。
三只小老鼠,去樹林里,發現了一個大樹洞,后來他們把這個樹洞作為秘密基地,天天來這里玩。有一天,下起了雨,回不了家。天黑了,老鼠媽媽發現孩子們還沒有回來,很著急。后來,有只小老鼠,看到有只小螞蟻在樹葉下躲雨,想到可以用樹葉編織雨傘。就這樣,他們編了三把雨傘,回了家。
故事的梗概就是這樣,能編出一點點故事情節了,但仍舊感覺自己是不會講故事的人,不會描述場景,不會用詞,仍舊再也不想講了。當我再次因為不會講故事而難過時,我都會安慰自己,“我做為人,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我不可能什么都做的那么好。很多時候,不是我不想給兒子最好的,是我自己沒有,給不出來。兒子選擇我作為媽媽,也一定是準備好了,愿意接受這樣的人生挑戰。我給不到,說不定對他也是一種人生歷練。”
時隔多日,我又要挑戰講故事了,這次是書上看到的,故事情節簡單,適合三歲多的小寶寶,<金發姑娘和三只小熊>。講到“熊爸爸咆哮道:‘誰躺了我的床’”,兒子說,“媽媽別講了,我害怕”,我頓時覺得,講的正精彩呢,怎么不讓講了啊,好可惜。當我把后面的一點講完,細細的回味這次講故事的感覺,不再感覺沒詞講不下去了,不再感覺傷腦了。難道我在講故事的道路上邁上了新臺階?一點點欣慰。
突然覺得,帶著這種不會講故事的感覺生活一段時間,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怎么做,我自己也能找到一些小竅門。邁過這個坎,我更加信任自己了,同樣也會把這種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也會無條件的信任他。這就是育兒先育己的道理吧。
我就在想,幾度要放棄講故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安慰我,或者告訴我,講故事很重要,我不僅僅不能學會講故事,還會徒增心理負擔,讓我覺得不會講故事是天大的錯誤。
從而聯想到育兒,當孩子害怕一些事情,遇到一些挫折,我們總是希望像救世主一樣,告訴孩子怎么做,不僅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還會讓孩子迷失自己。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相信他們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被解救,而是被看見,被接納,看見我們的挫敗感,看見我們的努力,并且接納真實的我們。孩子,亦是如此。
可能以后,還是講不好故事,但那又如何?我是一個人,我也有局限性。就讓我帶著這樣的感覺,一直講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