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門義務課,一門一番茄
在職場中有這么一個人,自由職業者,從事九項不同職業。每周在紛繁復雜的多項任務狀態下,助理幫他安排合理的時間分配。日積月累后,他也竟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好各項內容最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沒錯,這個人其實就是你、你、你,還有你!
記得上高中時,九門課,各自安排進程,將一天劃分為一節節的課程。也不會說因為數學學得好,就會導致語文學不好。每件事情之間協調好精力,全部內容都優秀的人大有人在。
這種方法得益于對時間合理規劃分區。那對于互聯網人進行多任務工作時如何高效地使用時間呢?如何協調處理好生活工作種種的九門課?
二、番茄時間:
番茄時間來源:作者使用的是自己廚房里用來記時的番茄計時器來進行實驗。后來根據自己的方法整理出番茄時間法。
將工作任務劃分成一個個的番茄進行處理。每個番茄進行時間為25分鐘。每個番茄時間進行后,對任務進行標記。完成后需安排 3 - 5 分鐘的休息時間。
當然,25分鐘是方法發明者進行一個番茄時間的長度。當然是可以調整的,但最好不能超過30分鐘。
意義
時間具體化
番茄時間的實際意義是將時間的抽象性具體化,讓時間變成可具體感知的東西。并將復雜的任務拆分細化,變成可執行的單元任務。條件反射
文人思索大多會抽煙。每次要進行思索時抽個煙能給他們帶來靈感。一休哥每次遇到難題就打坐,手指在頭上畫幾個圈圈,叮的一聲奇思妙想就出來了。在人做某事的時候,若每次都做一個具體的東西讓一個線索與自身的工作聯系起來。那么重復多次后,就會形成條件反射。
這是借助人類自身的機制助力自己的工作。儀式感也是類似,開始動作時設定一個番茄時間,給自己心理一個要盡快進入工作狀態的暗示。從而形成自然內化的一個反射,使得自己能更快切換至自己想要的狀態。強調休息總結
番茄工作法強調休息。目的有二,其一為強調集中思維工作后,給自己放松,從而能在下一個番茄時間更好地專注;其二,強調甚至可以使用1-2個番茄時間休息或進行總結。
方法:
ACTIVITY INVENTORY LIST:將一天中需要做的任務加入到這個任務列表中,對于加入的任務,可按需加入到今日代辦列表里。
-
TO DO TODAY LIST:將今天需要做的任務按需進行加入,并評估需要的番茄時間。每次進入一個番茄時間后,必須要十分專注地進行。不允許內在或外在的打斷,甚至不允許有一分鐘的打斷,否則該番茄時間失效,得重新開始。對于打斷的事情可延緩則等到番茄時間后再處理,必要時將事情列入任務列表。
待番茄時間結束后在預計的任務列表對應位置后打勾直至任務完成。超出預估的時間需進行重新評價自身的工作量評估是否科學合理。
今日代辦表--來源自《番茄工作法圖解》 記錄表:將任務估測值、實際值跟差別進行記錄,有利于自我對工作量的評估總結。
三、產品
以上的方法論其實通用于產品項目管理。
ACTIVITY INVENTORY即自我的產品需求池,每次有新的思考或需求,則馬上將其丟到需求池。慢慢的需求池會越變越大。之后將需求合理地分類整理,并區分優先級、待排期跟進。
TO DO TODAY LIST的任務列表番茄工作法一般以天為單位,而產品番茄以版本迭代為周期。每個版本必須要有重點要解決的任務及目標。比如這個版本以對商品詳情頁進行優化提升轉化率為主,附帶幾個小功能需求形成一個版本; 下一次對支付線進行優化提高支付的順暢性及體驗。
每次進行一個需求設計、都必須安排專注的時間段進行。調研、設計、優化,必須盡可能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完成。當然這里的番茄時間跟傳統意義上的番茄時間不一樣,只是代表一種時間段的連續管理。記錄表:其實質就是一種復盤總結。 對需求開發管理、實際效果進行數據統計。將抽象的東西數據化之后,進行分析歸納,從而讓需求的目的性更為明確。產品需求的東西是試出來的,一種優化方法在A產品里可行、在B產品里不一定可行。產品效果的影響因素是多維的,包括產品定位、用戶人群、使用場景等等。而根據用戶數據反饋能更好地進行模型的修正。
正如基于大數據的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其目的不是構造一個通用適配的數據模型。而是構建一個多參數的自適應模型,根據實際數據反饋進行參數訓練與修正。從而實現在特定環境特定前提條件下的精準模型。
以上,證明各種事務的方法論是相通的,其歸結到最后就是如何做事。
使用各種方法論,希望能學會處理好所有的事情,包括工作或生活,共勉!